《孟子》(原文译文注解)

古典解读 |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 ...

分卷1

首页 阅读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求教必须虚心

《孟子》(原文译文注解) by 孟子

2021-8-10 11:55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②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 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②挟(Xie):倚仗。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 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 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读解】
  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 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他 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的地位权势,倚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
  其实,滕更到底倚仗什么,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孟子为什么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 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万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够掺杂长、贵 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 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 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 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 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 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 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 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 不要自以为是。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 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 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威望]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