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
考试中心
?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我参与的考试
|
我的错题集
|
试卷帮助
|
手机版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作者:
九月鹰飞
, 发布日期:
2021-06-01 17:24
, 已浏览:
1084
次, 已答卷:
53
次, 您已完成
42
次答卷
标记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内容的是 (1.0 分)
A.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
B. 柜坊和飞钱的相继问世
C. 市坊界限严格分离
D. 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
明朝后期,出现了一部中国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是 (1.0 分)
A. 《千金方》
B. 《资治通鉴》
C. 《梦溪笔谈》
D. 《本草纲目》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
下列属于明朝中期以后在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1.0 分)
A. 开设工场
B. 民用企业
C. 盐铁官营
D. 棉纺织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
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①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③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④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1.0 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
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大寿,徽班进京,后融合徽、汉二调,吸取其他戏曲的艺术成分,最终发展成为 (1.0 分)
A. 杂剧
B. 散曲
C. 昆曲
D. 京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
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1.0 分)
A. 两汉时期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
明朝后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十家佃户。在浙江和福建,有田的占十分之一,为人佃作食力的占十分之九。北京、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勋成和地主豪绅侵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 (1.0 分)
A. 地主巧取豪夺
B. 阶级矛盾激化
C. 政府政策失当
D. 封建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所恃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 (1.0 分)
A. 《春秋綮露》
B. 《四书章句集注》
C. 《日知录》
D. 《明夷待访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
明代山东植棉发展非常迅速,据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棉花,六府皆有之”。到了清代,玉米、花生、烟草等在山东的种植地域扩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A. 经济作物是民众主要收入来源
B. 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经济发展推动种植结构的调整
D. 植棉泛滥影响农民收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0#
明朝后期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从内容看, 这些著作具有显著的 (1.0 分)
A. 政治性
B. 总结性
C. 时代性
D. 创新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1#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结合所学,与之相关的是
①正式形成大约在于乾隆年间 ②历史上曾经有皮黄戏等称呼
③以昆曲和秦腔为基础逐渐形成 ④全面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1.0 分)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2#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②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1.0 分)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④①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3#
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 (1.0 分)
A. 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B. 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C. 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 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4#
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1.0 分)
A.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B.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D. 否定了儒家伦理道德观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这四句昆曲唱词拉开了礼乐篇章。昆曲在明代曾辉煌一时,但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轻歌曼舞的昆曲逐渐走向了衰落,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曲高和寡,仅流行于社会上层
B. 戏曲演出有伤风化,受到禁止
C. 明清时期流行小说,戏曲不受重视
D. 被京剧所取代,仅在地方流行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6#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下列对这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1.0 分)
A. 都主张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B. 都否定“天理”的存在
C. 都反思了当时的正统思想
D. 都挑战权威、反对孔子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7#
著名学者黄仁宇说:“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徽商( ) (1.0 分)
A. 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B. 促进了商帮的壮大
C. 增强了城市经济功能
D. 商业资本迅速集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8#
王阳明曾乘船航于海上,突遇大风,船只几乎倾覆。他在危境中作诗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由此可知,王阳明 (1.0 分)
A. 提倡“经世致用”
B. 认为“心外无物”
C. 提倡“明道救世”
D. 主张“知行合一”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9#
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1.0 分)
A. 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 动摇了儒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C. 发展了“民贵君轻”思想
D. 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分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0#
元杂剧生存和传播的文化生态环境既非庙堂台阁,亦非书斋厅榭,而是商业都会中的勾栏瓦舍和乡野路歧、僧道庙观。这体现出元杂剧的 (1.0 分)
A. 成熟化
B. 伦理化
C. 世俗化
D. 多元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1#
《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1.0 分)
A. 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B. 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
C. 体现了儒家倡导的“道统”观
D. 践行了心学“知行合一”主张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2#
在清代,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往往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如清政府曾经规定机户的织机不能超过一百张,并对民间开矿,常常予以封禁。除了限制以外,民间工商业者不但要缴纳一般商税,而且还会受到层层关卡的盘剥。这 (1.0 分)
A. 说明商业活动的范围较小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强调加强商业的规范管理
D. 推动了土地买卖更加地频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3#
黄宗羲指出“古人之君”“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这一理念 (1.0 分)
A. 批判了明末的逐利风气
B. 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 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情怀
D. 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借鉴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4#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哥窑瓷瓶 ⑤粉彩瓷瓶 (1.0 分)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清朝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5#
明代,棉花种植依着因地制宜的规律显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集中的趋势,棉花传入较早的闽、粤等棉作区因风土不适宜逐渐衰落,而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北等省,成为后来居上的新棉作区。到了清代中叶,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出现了“寸土皆有”的景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1.0 分)
A. 棉纺织品市场空前扩大
B. 政府鼓励棉纺织业发展
C. 内地的土地利用率较高
D. 民众衣被结构开始改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6#
读书人加入商人队伍,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经商不再被视为不体面的事,反而成为致富的好途径。中国十大商帮在嘉道时期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1.0 分)
A. 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 “工商皆本”思想得以提出
C. 清代弃儒从商的风气盛行
D.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7#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1.0 分)
A. 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D. 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8#
有学者指出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技术投人、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剩余减少,人均收人和需求下降。当时农民和商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1.0 分)
A. 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B. 社会转型的动力不足
C. 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D. 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9#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甑认为: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该主张表明( ) (1.0 分)
A.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B. 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0#
晚明时,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迫使很多人出外经商。不多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主要原因应该是 (1.0 分)
A. 商品经济向农村拓展
B. 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
C. 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
D. 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1#
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1.0 分)
A. 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B. 交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C. 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D. 传统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1.0 分)
A. 彻底抨击儒学思想体系
B.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C. 宣传民主自由思想主张
D.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3#
京剧脸谱“取其形,摄其魂”,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1.0 分)
A. 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 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 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4#
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这说明 (1.0 分)
A. 民营手工业已居于主导地位
B. 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
D. 商业资本已渗透到生产领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5#
京剧《铡美案》说的是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贪图富贵,被招驸马后抛弃妻儿,甚至追杀妻儿,最后被包青天正法的故事。这部戏曲至今被各种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并广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该剧 (1.0 分)
A. 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
B. 符合大众的价值取向
C. 有利于露天广场演出
D. 唱腔优美和文辞典雅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6#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这体现 (1.0 分)
A. 农业生产呈现区域专业化趋势
B. 商品经济瓦解了小农经济
C. 农村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经济重心南移地位日益凸显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7#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1.0 分)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8#
京剧起源于清朝“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由此可知,京剧( ) (1.0 分)
A. 主要宣扬儒家的思想道德准则
B. 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结果
C. 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D. 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9#
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 (1.0 分)
A.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B. 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C. 清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繁盛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0#
明代之前,中国棉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到明清时期安徽、江苏等省则成为主要产棉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0 分)
A. 沿海地区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B. 南方各省荒地普遍得到开发
C. 棉布日益成为社会主要布料
D. 纺织品主要出自民间手工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1#
两宋时期江渐地区是全国粮食重要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 (1.0 分)
A.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C. 交通工具的革新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2#
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 (1.0 分)
A. 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
B. 冲击了抑商政策
C. 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
D. 有利于稳定边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3#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业。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1.0 分)
A.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 严重阻碍了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4#
《扬州画航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三庆班”为最早进京的徽戏班 ②当时清朝统治者支持“花部”发展
③此时徽戏、京剧和秦腔逐渐融合 ④乾隆帝会在颐和园观看此戏班演出 (1.0 分)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5#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作,书中对诸如纺织花布用的花机、陶瓷的制作、造纸工序等都有详细说明,并且附有描述工艺进程的插图,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一著作是 (1.0 分)
A. 《梦溪笔谈》
B. 《武经总要》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6#
明万历时,“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得到徽商的普遍认同。当时,徽商家庭多以“第教之儒,成则嗣我声,否亦不失本业”为信条,命子孙分事儒贾,以维持家族“业儒”传统。该现象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 (1.0 分)
A. 尊儒重仕的风气
B. 等级观念的瓦解
C. 商业竞争的激烈
D. 农耕经济的衰退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7#
在江浙地区,宋代粮食平均亩产量为326市斤,元代粮食平均亩产量为347市斤,明代粮食平均亩产量为450市斤。据此可以推知,明代江浙地区粮食亩产量的增加 (1.0 分)
A. 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B. 促进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推动了美洲高产农作物的传播
D. 得益于江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8#
清朝中后期,编纂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政府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这一做法说明 (1.0 分)
A. 传统文化得以整理与保存
B. 传统文化因此遭到摧毁
C. 君主专制渗透到文化领域
D. 政府编书风气由此开启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9#
明朝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载:“(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1.0 分)
A. 财富增加是促成崇尚奢侈的根源
B.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变化
D.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0#
《明史》记载,正统(始于1436年)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些规定 (1.0 分)
A. 使得白银进人商品流通领域
B. 客观上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形成了白银一统币制的局面
D. 从法律上确立了白银货币地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1#
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中有如下记载:“纺织之法,他邑止用两指捻一纱,名手车。吾邑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这表明当地 (1.0 分)
A. 近代机器工业由此起步
B.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C. 家庭手工作坊受到冲击
D. 技术优势促进行业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2#
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1.0 分)
A.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奉行严刑峻法
C. 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D. 君主专制弱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3#
清朝乾隆时期的《杭州府志》记载:杭州塘栖镇,“宋时所无”,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而今为“市镇之甲”。这说明,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 (1.0 分)
A. 棉纺织业的兴盛
B. 交通条件的改善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政府政策的扶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4#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写道:“孔明与子龙曰:‘美色,天下人爱之,公何独如此?’”到了清初毛评本《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话就被生生砍掉了一半,只剩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这体现出 (1.0 分)
A. 嘉靖本史料价值更高
B. 孔明形象儒家化倾向
C. 市民文学勃兴的影响
D. 士人价值取向的转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5#
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少。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元人民币。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米,折算购买力明朝一两银子等于660.8元人民币,比唐朝时大大贬值。最合理的解释是 (1.0 分)
A. 明代经济衰退,消费水平下降
B. 唐代农业发达,稻米产量高
C. 明代中后期大量白银流人中国
D. 赋税征银使明代白银大量流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6#
清初,广东地区的谷物普遍达到一年三熟的水平,甘薯等高产作物又普遍种植,但广东还是“民富而米少”.结果“所产之米,年岁丰收,亦仅供半年之食”,其他一半或大半“专仰给于广西之米”。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1.0 分)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C. 农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
D. 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削减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7#
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这表明当时 (1.0 分)
A. 人口与土地间矛盾日益突出
B. 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
D. 区域差异造成市集贸易兴盛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8#
有学者指出:“16世纪晚期利玛窦等人入华的时候,正是王学思潮(阳明心学)旺盛之际。在士大夫中间,首先对利玛窦传播的欧洲学术和教义发生兴趣的……有不少正是王学信徒。”该学者认为,当时 (1.0 分)
A. 天主教在华传播阻力日趋减小
B. 西学传入扩大了心学影响力
C. 阳明心学客观上利于西学传入
D. 儒学在中西交流中得到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9#
清初,一度出现福建棉商不至,苏州棉区农民生活无着的现象,"门里妻孥相向啼";康熙五年(1666 年),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苏州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表明当时 (1.0 分)
A. 福建经济发展程度高于苏州
B. 福建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C. 福建大批棉布销往苏州地区
D. 福建与苏州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0#
明朝时期,宋应星在《野议》中写道:“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又说:“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该观点 (1.0 分)
A. 强调自然界孕育社会财富
B. 蕴涵着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
C. 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D. 总结升华了农耕经济的经验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1#
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 (1.0 分)
A. 挑战正统思想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B. 包含了注重实用的思想
C. 强调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
D. 强调修身贵在“致良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中出现了“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娼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至今日而三家村妇女,无不高跟笋履”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1.0 分)
A. 江南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
B. 江南豪奢消费日益深入基层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消费主体多元促进大众消费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3#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谓:“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一材料不能说 (1.0 分)
A. 理学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风气
B.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市民艺术活跃
C. 迎来古典白话小说的黄金时代
D. 话本艺术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4#
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在养蚕、缫丝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因而湖丝的质量闻名天下。世界上多数丝织业发达的国家都向中国进口湖州生丝。即使在中国,生丝市场也被湖丝垄断。据此可知 (1.0 分)
A. 湖丝垄断国内市场不利于丝织业的发展
B. 手工业技术先进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C. 中国的丝织业在世界市场占有主要份额
D. 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5#
1567年,隆庆帝宜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有学者考证,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王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同时期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当时中国 (1.0 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B. 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 外贸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
D. 有效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6#
学者秦晖以《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古代赋税改革的论述为基础,提出了“黄宗羲定律”,该定律可以用公式表述为:bn=a十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据此判断,该定律 (1.0 分)
A. 反映了古代农民税负的周期性变化
B. 是由于权贵集团的赋税转移而形成
C. 是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的体现
D. 体现了古代税制改革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7#
踏歌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舞蹈,男女相聚,手袖相连,踏地为歌;到唐代,踏歌成为民间和宫廷庆祝节日的常见节目,参与者多达千余人,长达三个昼夜,场面恢宏。这体现了 (1.0 分)
A. 宫廷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交融
B. 开明政治与开放风气的统一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D. 门阀政治与平民政治的妥协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8#
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名言即曰:“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据此可知,顾炎武 (1.0 分)
A. 主张国家恢复分封制度
B. 强调推翻君主专制必要性
C. 反对中央集权过度延伸
D. 意在反省官僚政治的缺陷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9#
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体现了 (1.0 分)
A. 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户籍制度逐渐废止
D. 等级制度的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0#
黄宗羲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据此可知,作者 (1.0 分)
A. 提出废除宰相之弊的补救之策
B. 反对君主世袭统治
C. 宣扬近代“民权”的进步思想
D. 批判宰相专权乱政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1#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内圣”注重道德修养,“外王”注重建功立业。宋明理学片面强调“内圣”,最终走向了空谈心性,儒生们“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罔识”。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1.0 分)
A.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B. 科举取士制度的形成
C. 格物致知理论的传播
D. 发明本心思想的提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2#
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人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1.0 分)
A. 商人财富得到国家认可
B. 抑商政策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C. 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3#
明清时期,在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晁夫人以她对家人、族人、朋友等的仁爱之心,展示了仁者的道德风范;在小说《林兰香》中,燕梦卿是舍身救父的孝女,是割指救夫的贤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 (1.0 分)
A. 明清思想专制的加强
B. 儒学观念影响文学创作
C. 小说开始逐渐世俗化
D. 官方重视民间道德教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4#
明代女训《女范捷录》载:“君亲虽曰不同,忠孝本无二致。古云:“率土莫非王臣”,岂谓闺中遂无忠义。”并对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子称赞道:“是皆女烈之铮铮,坤维之表表。其忠肝义胆,足以风百世,而振纲常者也。”这反映了明代女性 (1.0 分)
A. 出现了对宋明程朱理学的批判
B. 普遍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
C. 产生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消除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5#
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引进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供应,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 (1.0 分)
A. 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 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
C.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D. 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6#
明清时期江浙城乡出现了“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粱,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的景象。而康熙年间的《嘉兴府志》也记载稻米所产,“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湖广)之米什之三四”。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经济重心转移到湖广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C. 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D. 沿海地区受到外来商品的冲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7#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分析清朝学术史时曾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并总结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其中与“乾嘉之学精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1.0 分)
A. 经世致用学风盛行
B. 思想专制日益强化
C. 清初政局趋于稳定
D. 民族危机初步显现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8#
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几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这一变化得益于 (1.0 分)
A. 税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
B. 工商皆本观念的普及
C. 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D. 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9#
玉米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1555(明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现县志》,称其为“玉麦”。崇祯年间开始推广,因其产量高、适应性强,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的种植 (1.0 分)
A. 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B. 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
C. 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 推动税收趋向人丁为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0#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 (1.0 分)
A. 道随器变,法因时改
B. 崇尚实学,反对空谈
C. 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D. 道在器先,重道轻器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1#
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白银通过菲律宾大世流入中国。但在市场上却出现了白银短缺的奇怪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1.0 分)
A. 重农抑商的推行
B. 赋役征银的实施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买田置地的盛行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2#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上下,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之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这表明顾炎武 (1.0 分)
A. 宣扬君民平等
B. 主张扩大货币发行
C. 提倡利国富民
D. 反对进行商品贸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3#
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都非常保守,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在一个巨大的农耕社会中保持稳定……但中国仍然经历了经济和社会变革……部分动摇了皇帝所力图保持的稳定。”下列现象能够印证“变革”动摇了“稳定”的是 (1.0 分)
A. 活跃的大众文化在城市中流行开来
B. 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
C. 经济发展处于政府的严密管制之下
D.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4#
徽商不仅在家乡修建祠堂“祭用朱文公家礼”,而且他们“贾而好儒”,把业儒看得高于服贾,尤对子弟业儒无不寄予厚望,期待甚殷。这说明当时 (1.0 分)
A. 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B. 商业行为亟待规范
C. 徽商的社会地位提高
D. 儒学对商业的影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5#
有学者指出,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南植棉区迅速发展,昆山、嘉定等县,棉花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作物。到了清代,嘉定县甚至“地不产米,止宜木棉,民必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这可以用来说明 (1.0 分)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强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商业资本规模日益扩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6#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对户口的收集和整理,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这一做法 (1.0 分)
A. 促进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 有利于社会流动以及人口迁移
C. 保证了赋役征调和国家机构的运转
D. 反映出国家对地方治理的弱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7#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材料中“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是指在思想上出现了 (1.0 分)
A.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B.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C. 僵化的理学思想
D. 民主共和思想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8#
明朝时,松江、苏州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这表明 (1.0 分)
A. 江南地区农业结构有所调整
B. 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江南地区商业格局发生剧变
D. 湖广地区农业出现革命性突破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9#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便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1.0 分)
A. 小农经济解体
B. 东西方发展不平衡
C. 闭关锁国政策
D.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0#
明朝时期,政府规定商民出行须申领得“路引”方可。上面详细注明了商民姓名、乡贯、去向、外出原因、日期与体貌特征等,以备查验。政府还限定路引发放数额,主管官员常借机收费乃至勒索。“路引”的发放 (1.0 分)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维护了乡村的社会治安
D. 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1#
清乾隆中期,直隶“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每当棉花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贸易)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虚(集市)之人,莫不负挈纷如,售钱缗,易盐米,乐利匪在三农也。”这说明当地 (1.0 分)
A. 棉花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B.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非常活跃
C. 集市贸易助推工商业市镇兴起
D. 棉花种植带动商品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2#
清代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载: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 (1.0 分)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农业结构的变动
C. 农业生产已经衰退
D. 长途贩运业繁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3#
广东佛山原来只是“孤村铸炼”,明永乐以后,“番船始集,诸货宝南北巨输”,居民至“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据此可知,佛山发展成为市镇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官营手工业发展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对外贸易的繁荣
D. 手工业形成规模化经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4#
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说明王阳明 (1.0 分)
A. 强调“良知”在实践中的作用
B. 继承了荀子“人性本恶”的思想
C. 倡导“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D. 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5#
明万历时,“边关复开小市,听虏以牛羊皮张马尾换我杂粮布帛,关吏得税其物,以充抚赏。”据此可知
①明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小市,允许日常贸易 ②长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有效促进中西交流
③明政府边关官吏对小市严格管理收取高额税收 ④长城成为联结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重要纽带 (1.0 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6#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1.0 分)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7#
清代戏曲《雷峰塔》塑造白娘子为因爱下凡的蛇妖,因许仙动摇而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但因其子孝行感动天地而释放出塔。该戏曲随后改名为《白蛇传》,广为流传。这表明该戏曲 (1.0 分)
A. 肯定了人的正常自然欲求
B. 迎合了市民阶层心理诉求
C. 体现了浓厚封建理学思想
D. 提升了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8#
十七、十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一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1.0 分)
A. 苏州民间商业资本活跃
B.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 近代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D. 区域经济各具特色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9#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发展史。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有关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是 (1.0 分)
A. 徽戏进京时京剧的艺术特点已形成
B. 《浣纱记》将京剧推上戏曲舞台
C. 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以后
D. 玉澜堂是专供慈禧看戏而建造的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00#
明朝时期,集市交易的间隔时间,大约十天一次,至清朝,全国大多数省区的集市都以每旬开市两次、三次最为普遍。这反映了 (1.0 分)
A. 政府对集市贸易限制的减少
B. 重农抑商政策被逐步废除
C. 商品经济在农村居主导地位
D.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未答题:
已答题:
0
答错题:
提交试卷
暂停计时
上一题
下一题
显示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