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作者: wonderfully , 发布日期: 2021-05-22 19:40, 已浏览: 1261 次, 已答卷: 61 次, 您已完成 44 次答卷

标记
1#
 
高丽光宗九年,仿效唐制,创立了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这里的“唐制”具体是指(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
 
隋唐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庸”是指民户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推行,突出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制度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
 
孙中山曾指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
 
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
 
三省六部制是由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项政治制度。这一制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
 
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朝尚书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1#
 
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直接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2#
 
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唐朝的集权措施属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3#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4#
 
苏轼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是什么制度? (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6#
 
《旧唐书·职官一》记载: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这反映出唐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7#
 
魏晋时期大族子弟以“簿阀”(即祖、父两代在本朝的官爵)定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8#
 
隋文帝设立三省,使其互相牵制,这实际上就是将宰相的权力进行了分散,将决策权和行政执行权分离。这反映了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9#
 
《新唐书列传一百七》记载:范阳人卢均原是监察御史,后“迁给事中,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卢均调任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0#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及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而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1#
 
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2#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由此可知,科举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3#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取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4#
 
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5#
 
“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6#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7#
 
何忠礼在《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统计,唐代有宰相524人,科举出身者为232人,《宋史》载宋代133名宰相中,由科举出身的达到123名,大大高于唐代、这反映出宋代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8#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9#
 
唐朝建立后,沿用隋制,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日有争论,纷纭不绝”。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0#
 
唐玄宗设立翰林学士后,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俨然成为更重要的一套决策班子,被称为“内相”,“但凡大诰令、大废置”,“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据此可知,唐中后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1#
 
《时报》在某一事件发生后盛赞曰:“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该事件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2#
 
西晋之刖,侍中主要是回答皇帝的疑问,而西晋以来,侍中可以对皇帝“拾遗补阙,谏净纠察”,也就是主动纠正皇帝的错误。据此判断,西晋以来侍中的所属机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3#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4#
 
唐朝两税法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主要是因为两税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5#
 
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对我国的历史产生极大影响。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的有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③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6#
 
唐朝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即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土和枢密使手中。这反映了唐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7#
 
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8#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9#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0#
 
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1#
 
征辟制度是由公府和州郡两千石以上的官吏本人直接辟除一些人到自己官衙中做掾吏的选官制度,东汉末期这一制度相当盛行,结果在政治上出现广‘名公R 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所依凭为重”的现象。据材料可知,征辟制度的盛行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2#
 
“唐朝宰相名色最多,若仆射,若内史,若纳言,若参预朝政,若同二、同二品,其为相则均也 ,为同平章事,乃资历之最浅者,自天宝之乱,多以资浅者为之,而此名一定不易矣”这一现象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3#
 
《唐六典》指出“三公,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但存其名位耳。”材料意在说明隋唐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4#
 
据统计,在宋徽宗时期,除中央官学之外,有州学234所 ,县学516所 ,私塾、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1104年 ,宋朝学生人数多达20余万,一次科举报名人数经常达到三四十万。这一现象的出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5#
 
《旧唐书》所载的官吏中科举出身的共二十人,占入传总人数的56%,入传的人一半以上具有科举出身的资格,其中位至四、五品以上高官的共十五人,占科举人仕者总数的68%,由此可知,唐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6#
 
唐德宗时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在《白居易集》卷2《重赋》中记载:“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据此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7#
 
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8#
 
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9#
 
据学者研究,西汉公卿中没有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吕后时占40%,景帝时占33.3%,而自武帝兴太学,以明经取士后,这一比例下降到10%,宣帝时为4.6%,公卿中几乎没有非文化者了。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汉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0#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从这段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1#
 
唐代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表明唐朝选官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2#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3#
 
唐朝建立之后,重视儒学发展。唐太宗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订“五经”,勘正文字,又令孔颖达和颜师古编撰《五经正义》,对五经进行注解,并将《五经正义》作为官私教育的教材。唐太宗此举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4#
 
唐朝前期,“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集体宰相制逐步形成。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一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5#
 
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这反映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7#
 
自此制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文中“此制”应指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8#
 
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即“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9#
 
“(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表明三省六部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0#
 
史载,有朝廷曾发诏令曰:“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以“贤良方正”为标准的选官方式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1#
 
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2#
 
在唐代,凡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要经由尚书省发付中央诸司及地方州、县;中央各政令机关有符、移、关、牒下达诸州者,也要经由尚书省发遣。这说明唐代尚书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3#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王安石也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4#
 
有人讲到古代的一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这一制度指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5#
 
据学者统计,唐代后期,长安、洛阳地区在入仕名额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仅在中央任职的士人就已达94%和85%,长安、洛阳分别有72%和82%的士人拥有强大的家族仕宦传统(三代或以上拥有官职)。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后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6#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立了史科。史科的考试内容只有问义与试策两项,而且及第者待遇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经、三传例处分”,三史皆通则“特加奖擢”。这一做法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7#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8#
 
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9#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政治危机。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0#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个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土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野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1#
 
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政事堂。开元中期,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五房: 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为具体办事机构。这反映了唐代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2#
 
赤壁之战前,鲁肃劝孙权不可投降曹操时说:“向察众人之意,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这说明当时(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3#
 
据统计,在宋太宗统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录取进士近70人,比太祖时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还要录取大批特进(宋官,正二品),且进士立即授官,并优等注拟(拟定官职),从而打破了此前进士不经吏部考核不得授官的惯例。这一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4#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之不久,两者日有争论,遂成怨隙。为解决该问题,唐统治者采取的有效揩施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5#
 
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从高祖时代的刘文静,太宗时代的李靖、李勋,到玄宗时代的张说、萧蒿等,络绎不绝。唐中期以后,出将入相现象由盛转衰,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6#
 
“佞幸传”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类传。南朝正史中的《宋书》《南齐书》所收录“佞幸传”的人物均为由寒人担任的中书机构官员中书舍人,而唐初官修《梁书》《陈书》却不立“佞幸传”。这种变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7#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8#
 
唐初,以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为皇帝常服,后来皇帝常服“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此后,赭黄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这一变化反映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9#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求茂才异等诏》,“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此后一些州郡出身的低贱贫土得到提拔重用。这说明汉武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0#
 
宋真宗即位以后,召见知贡举的杨砺,对其言道“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精求实艺,以副朕心。”“诏礼部所试合格举人,有权要亲族者,具名以闻。”景德二年(1005),因为毕士安、寇准为各自亲族.请求科第,真宗不得已准许后,又“诏诸王、公主、近臣无得以下第亲族宾客求赐科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科举制(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1#
 
汉代被举孝廉后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再迁为太守等。而晋朝天位从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树立了很多孝的典型,因孝被荐的官员大多委以虚职。这种不同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3#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这些举措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4#
 
东汉尚书令左雄“请自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版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得到顺帝旨准。此次改革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5#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6#
 
唐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唐代最后一百年中,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7#
 
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8#
 
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商籍逐渐推广及全国。商籍的推行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9#
 
宋代实行特奏名制度,举人年五十以上,参加省试五次以上,即使省试黜落,也可参加殿试,特赐出身。据统计,宋代特奏名占所有取士数的45%。据此可知,特奏名制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0#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唐太宗这一要求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1#
 
东汉末年,许劭与其从兄许靖喜欢品评当代人物,常在每月初一,发表对时人的品评,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2#
 
钱穆指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3#
 
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这些措施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4#
 
唐高祖亲自任命的十二名宰相皆为土族出身,其中,关陇地区的宰相有十人,山东籍和南方籍各一人。太宗即位后,关陇地区与山东地区的宰相数量大体相等南方籍比例较低,出身于小姓、寒素的宰相人数增加。据此可知(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5#
 
宋真宗时,应天府平民曹诚热心助学,捐巨资扩建学舍百余间;莆田布衣方仪倾家产相资助,族人也纷纷解囊,终于建学成功;宋神宗时,福建路遭水灾,学舍毁坏,韩昌国等200郡民请求由民间出资重建,短时筹集3000贯,建造房屋130间。这反映了北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6#
 
白居易曾作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诗中所描述的制度
①彻底结束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后期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7#
 
据统计,在《新唐书》、《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上述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8#
 
738 年,唐玄宗在三省之外另设置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805 年,唐 宪宗继位后又规定:朝廷的制诰、诏令、敕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 不太重要的文书。由于翰林院在宫禁之内,故称翰林学士为“内制”,而中书省在皇城,故 称中书舍人为“外制”。这一做法表明唐朝后期 (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9#
 
汉武帝在道诏书中再次强调识别人才的重要性: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缇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跞驰之土,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汉武帝旨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0#
 
唐朝吏部选官标准,据《通典》记载主要有四条:“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材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未答题: 已答题:0 答错题: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