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作者: 九月鹰飞 , 发布日期: 2021-05-19 20:29, 已浏览: 1252 次, 已答卷: 63 次, 您已完成 50 次答卷

标记
1#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人“毫不通融”地“执行汉化政策”:“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指派一个委员会将118个复音姓根据音节改作单音汉姓”。这个人最有可能出身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
 
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
 
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
①社会矛盾的尖锐 ②冯太后的推动 ③农民起义不断 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
 
下列能体现西晋历史状况的有(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实现短暂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起 ④内乱致使西晋灭亡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
 
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中描述曹魏时某农具:“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该农具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针对于此,孝文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1#
 
面对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北朝权臣宇文泰决心按照《周礼》的规定来改革官制,并且在朝堂礼仪、车马器物等方面也“多依古礼”进行了一番改革。这些举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2#
 
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3#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材料中“露田”和“桑田”的来源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4#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北方动乱,大量百姓与士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中的短暂统一,可谓“昙花一现”。316年,灭掉西晋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5#
 
西晋在完成短暂统一之后又迅速走向灭亡,西晋的统治危机表现在对外民族关系上主要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6#
 
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结果是东晋胜利,前秦战败并迅速走向了灭亡。这场战役指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7#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组合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建业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8#
 
孝文帝时大多数人主张迁都比洛阳富裕的邺城(今河北临漳),而孝文帝却选择“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的洛阳。这一做法旨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9#
 
以下关于北魏题材的小论文题目中错误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0#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文成公主入藏”、“汉人胡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1#
 
一次历史课后,刘敏对陆莹说:“按今天课上讲的,你可能应该叫步六孤莹。”陆莹回敬道:“那你就叫独孤敏。”这次历史课讲的内容应该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2#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措施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3#
 
北魏政府对户口极为重视,经常下达检括户口的指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4#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此举
①彻底消除了民族矛盾 ②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③实现了北方与南方的统一 ④促进了北魏经济与社会发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5#
 
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6#
 
《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7#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其中,移风易俗的举措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孝文帝的这些举措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8#
 
马克思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规律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9#
 
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0#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1#
 
东晋时期,北方十五国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哪些政权由鲜卑族建立?
①前赵 ②后赵 ③前燕 ④后燕 ⑤前凉 ⑥南凉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2#
 
“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徙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应为 (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3#
 
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说明
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 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
③社会矛盾尖锐 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4#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5#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以“汉”“赵”“夏”“秦”为自己的国号。这反映出当时北方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6#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对于一些勇武的将帅家族多充满钦慕。不仅男子如此,女子也多精通骑兵甚至带兵打仗,由此出现了以武艺为特征的射礼、围猎等游乐项目,这些项目甚至还进入了国家的祭典礼仪中。据此可知,在魏晋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7#
 
钱穆认为“要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发展。”材料旨在强调门第制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8#
 
公元529年,南朝人陈庆之北上洛阳后写道“自晋宋(南朝)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造成洛阳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9#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这种现象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0#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说汉话问题上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1#
 
东晋十六国时期,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往往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一现象
①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增强②体现了中原汉文化的吸引力
③有助于缓和当时的民族矛盾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2#
 
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3#
 
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鲜卑族建立)统治者祭祀孔子,兴郡国学校及国子学,西魏(鲜卑族建立)的统治者参考《周礼》改定官制,崇尚儒术。这些做法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5#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政权迅速崩溃。前秦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6#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7#
 
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8#
 
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9#
 
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这一状况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0#
 
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刘备“能尽时人之器用”,孙权身边“异人辐揍,猛士如林”。不过孙、刘集团只有联盟才能与曹氏政权抗衡,在这种抗衡中,孙刘联军也只能做到“守则有余,攻却不足”。这一状况反映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1#
 
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乂“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2#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南下,染指中原及其周围地区,并建立了许多自己的政权,旧史称之为“五胡乱华”。实质上,这种“乱”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3#
 
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思想活跃,行为也展现出一种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特立独行、清静无为的特点。他们还颇喜雅集,谈论自然之美和一些玄之又玄的话题,对当时 政权分立、民族纷争的现实似乎毫不关心。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4#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5#
 
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6#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7#
 
“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描述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8#
 
大同云冈石窟第一窟,有一尊维摩诘像,他头戴尖顶帽,具有典型的南比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在洛阳龙门石窟中,也有该题材的作品,但维摩诘像是头戴高帽,褒衣博带,与顾恺之在江宁所绘的维摩诘形象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9#
 
《魏书成阳王禧传》记载,“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文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谁统治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0#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1#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乳制品在中原地区渐渐流行开来,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说明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2#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3#
 
东晋一朝,除最初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势外,世家大族代有推选,依次出现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晋时期(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4#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根据官爵高卑确定鲜卑族的门阀序列,选官上严格根措门阀的标准,“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该诏令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5#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6#
 
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7#
 
“毁镜”是匈奴和拓跋鲜卑共有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但经考古发现这种丧葬习俗在拓跋鲜卑建立北魏政权后几乎不见。据此推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极有可能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8#
 
北魏孝文帝,针对当时民间“长幼之叙乱”,要求地方官“推贤而长者”,教化当地百姓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并将此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当时北魏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9#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不仅要了解汉族人和汉族王朝的历史,也要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和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王朝或政权的历史。下列有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0#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1#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2#
 
前赵的建立者刘曜(匈奴人)大量任用汉人为官,又在长安设立学校,选聘名儒传授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些措施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3#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5#
 
《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的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6#
 
历史上的中国,各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族迁徙、人口的移动是经常发生的事。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这一时期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7#
 
《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8#
 
2003年在洛阳出土的孝文帝之弟墓志铭,开头对墓主介绍到:“使持节侍中司徒公票骑大将军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它可以用以佐证孝文帝改革
①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②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9#
 
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0#
 
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桌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终,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立太子是根据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1#
 
魏晋时,史籍上多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至甘肃中西部的匈奴人称为“屠各”,而到西魏和北周后,“屠各”之名则多被刘、王、金等姓氏所取代。这一变化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2#
 
“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出自《晋书》对于一场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战争的记载:“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材料中涉及的战争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3#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下列记载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4#
 
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5#
 
北朝时期,胡人和汉人墓志的追祖方式,均集中出现了将祖先追溯至华夏炎黄等上古神话人物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6#
 
北魏献文帝即位后大力遏止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遭到群臣和冯太后的反对,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冯太后逝世时,孝文帝失声痛哭,“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据此判断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7#
 
北魏文成帝(公元44-465年)时期,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伴随着汉化改革,穿上了褒衣博带的服装,面容、形体也有雄劲逐渐向清秀转变。这些清秀形象的形成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8#
 
东晋吴兴太守会见宰相谢安时,“唯设茶果而已”,权臣桓温为扬州牧时,“每宴唯下七奠盘茶果而已”;齐武帝临死前也曾下诏规定“以茶饭代替牲祭”。这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9#
 
北魏皇室以黄帝后裔自称,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祭尧、舜、禹、周文王、孔子,并表示迁都洛阳是为了兴复“周业”;定都洛阳后,孝文帝开始仿周制营建洛阳。这反映了孝文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0#
 
十六国后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重用汉人,尤其重视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儒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1#
 
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2#
 
《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士为托(拓),谓后跋.放以氏:”这体现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3#
 
东汉班固在谈及边患时指出:“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房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这一主张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4#
 
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5#
 
东晋时,开始出现文券税契,即田宅、马牛等牲畜的买卖在缴纳契税时,官府加盖官印的契约,后人将其称为红契或赤契。这一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6#
 
483年12月,孝文帝在颁行的诏书中指出:“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斯皆教随时设,治因事改者也。"其论断旨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7#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8#
 
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9#
 
《南齐书·州郡志》载:“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南方),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东晋)元帝太(大)兴四年(321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这一制度的制定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0#
 
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未答题: 已答题:0 答错题: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