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
考试中心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我参与的考试
|
我的错题集
|
试卷帮助
|
手机版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作者:
village
, 发布日期:
2021-05-18 11:09
, 已浏览:
1397
次, 已答卷:
68
次, 您已完成
53
次答卷
标记
1#
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经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 ) (1.0 分)
A. 张骞
B. 卫青
C. 霍去病
D. 玄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
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与下列哪两个人物有关( ) (1.0 分)
A. 汉武帝和董仲舒
B. 秦始皇和李斯
C. 孔子和孟子
D. “二程”和朱熹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
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 (1.0 分)
A. 秦朝实行郡县制
B.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 北宋设文臣知州
D.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0 分)
A. 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B. 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C. 唐诗的繁盛与当时唐朝开明的政治是分不开的
D. 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
自汉武帝开始,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这一现象 (1.0 分)
A. 表明其他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B. 推动了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 促进了国家教育体系的形成
D. 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
中国古代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朝代是 (1.0 分)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宋朝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
下面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演变说法正确的是( ) (1.0 分)
A. 形成于秦朝时期
B.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可到达欧洲
C. 广州、泉州、长安是重要的交易枢纽
D. 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
汉武帝期间,丞相权位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人们视相职为畏途。下列属于削弱丞相职权的措施是( ) (1.0 分)
A. 平定“七国之乱”
B. 设立“内朝”和“外朝”
C. 颁布“推恩令”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
《子虚》《上林》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创新,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的“新风貌”是指( ) (1.0 分)
A. 气势恢宏,辞藻华美
B. 包括了小令和多支曲子
C. 意境清新,篇幅较短
D. 摆脱了文辞铺张的弊病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0#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 (1.0 分)
A. 秦朝重修万里长城之时
B.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C. 战国时期的晋楚争霸之时
D. 西汉王朝建立之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1#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1.0 分)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察举制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2#
秦朝建立之初,统治集团原本希望在博采先诸子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构建新官学体系,但博士淳于越等人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积序。为此,秦朝 (1.0 分)
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博采众长,兼容并包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3#
“孔夫子的教诲得以重新解释,更加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这次“重新解释”出现于 (1.0 分)
A. 秦朝
B. 南北朝
C. 西汉
D. 唐朝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4#
东汉后期,为数众多的太学生和各郡县的儒生,与官僚士大夫相联合,从事“清议”活动。“清议”主要反对 (1.0 分)
A. 皇帝专制
B.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C. 宦官专权
D. 太平道的传道活动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5#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 (1.0 分)
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6#
汉代以“右”为尊,武帝时就曾有“左官罪”,对私自到诸侯国任职的官吏予以惩罚。可见,“左官罪”折射出( ) (1.0 分)
A. 守内虚外原则
B. 尊君抑臣意识
C. 援法入礼思想
D. 规范行政要求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7#
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继承并改造了儒家思想,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这种思想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是 (1.0 分)
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提出了君权神授主张
C. 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8#
某学者认为,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家“定于一”“施仁政”等理论,吸收了道家“无为而治”等理念,兼容了墨家“上同于一”等思想,汲取了法家“天下统一于法”等观念,还融合了阴阳五行等学说。由此可见,汉代儒学 (1.0 分)
A. 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B. 使“三教合一”"得以初步实现
C. 兼具保守性和进步性
D. 促进了诸子自家思想的“合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9#
《后汉书·刘般传》载明帝永平年间,刘般上言:“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东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严格控制外戚宦官交替干政专权
B.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C.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D.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0#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纺织品以及瓷器等,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西方;又带回了葡萄、苜蓿、芝麻等新植物品种。这些活动 (1.0 分)
A. 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B. 加速了技术近代化进程
C. 丰富了沿线人民的物质生活
D. 旨在拓展农耕文明范围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1#
当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混战之际,他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重建了汉室天下。此后,他整顿吏治,释放奴婢,重视儒学,再现了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是 (1.0 分)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2#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汉时期,涌现出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典型人物,其中有不少士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汉 (1.0 分)
A. 士人的国家认同观念增强
B. 儒学独尊地位已确立
C. 国家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
D.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3#
荀子既看到了以“秦政”为代表的专制官僚制化已是不可避免,并积极地顺应和促成这一趋势;同时又力图使儒术、儒者及其所代表的“礼治”传统取得政治支配地位。这种目标实现于 (1.0 分)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汉代
D. 宋朝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所最尊也”“天者父之天也,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主要表明 (1.0 分)
A. 君权具有绝对专制性
B. 汉代儒学具有神秘性
C. 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
D. 儒家思想具有正统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5#
据贾谊记载,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据司马迁记 载,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1.0 分)
A. 试图加强专制皇权
B. 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C. 为开疆拓土做准备
D. 逐步分割诸侯封地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6#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这主要反映了 (1.0 分)
A. 国家对经济的垄断控制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 中央政府收入有所增加
D. 当时的生产效率比较低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7#
西汉初期,宰相多从军功卓著的列侯中产生,而汉武帝时期则将原来“功臣—封侯—相国”的升迁职序改变为“群臣—封侯—相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A. 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察举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C. 汉武帝意图加强专制集权
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较突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8#
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这段话体现的是 (1.0 分)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君权神授理论
C. 因果报应思想
D. 君主专制理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9#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出现了“国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现象。这说明 (1.0 分)
A. 无为而治不符合时代需要
B. 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 藏富于民不利于社会稳定
D. 施政方略也需要因时而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0#
秦始皇东巡时选拔了齐鲁儒生博士70余人作为随从。其儿子扶苏、公子高面对死亡时,都强调对忠孝的恪守。汉兴之后,续传儒家经典的伏生和为汉制礼作乐的叔孙通都是秦时传习儒学的博士。材料表明 (1.0 分)
A. 焚书坑儒未必发生
B. 儒学在秦代占有一席之地
C. 秦代治国法儒并重
D. 汉代儒学与秦代一脉相承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1#
汉代推行养老礼,对70岁以上以及鳏、寡、独等实行诸如赐酒肉粟米絮帛、宽刑等优待措施,并给予孝顺父母的百姓以举孝廉、复除租税、赐钱帛、爵位等待遇。此举旨在 (1.0 分)
A. 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
B. 以孝促忠维护统治
C. 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2#
汉武帝时期,朝议分为内朝朝议和外朝朝议。外朝朝议由丞相主持,内朝朝议由录尚书事的大将军等人主持。一般情况下,内朝朝议可以否定外朝朝议的结果,并且可对外朝官员议定惩罚办法。这说明,汉武帝时的朝议制度 (1.0 分)
A. 使群臣相互牵制
B. 有利于加强皇权
C. 避免了决策失误
D. 完善了中枢机构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3#
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这一方式体现了 (1.0 分)
A. 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
B. 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
C. 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
D. 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4#
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太常让儒生“对策”,公孙弘在百余人中等次被排到最后,但因为汉武帝欣赏他的文章,所以把他列为第一。这主要是由于 (1.0 分)
A. 公孙弘政治才能卓越
B. 皇帝拥有专制权力
C. 人才选拔无章法可循
D. 中央行政体系素乱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5#
汉武帝时期,“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1.0 分)
A. 西汉初期地方上曾实行郡国并行制
B. 汉武帝采取了削减诸侯封地的措施
C. “推恩令”实际上是“众建诸侯”
D. 该措施有利于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6#
成书于汉代,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三卷,載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该著作是 (1.0 分)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7#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
①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②中亚的葡萄、西瓜、胡萝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⑤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 (1.0 分)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8#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但此时“太平”社会理想还处于萌芽时期。汉代,“太平”社会理想上升为官方的政治思想。汉武帝以后,“太平”“致太平”和“兴太平”等概念开始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1.0 分)
A. 秦太平思想已占主流
B. 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
C. 汉武帝抬升了儒学地位
D. 西汉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9#
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变化 (1.0 分)
A. 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
B. 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
C. 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
D. 改变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0#
尽管唐代帝王的不孝之举颇多,典型的如李世民杀兄逼父,唐肃宗抢班夺权等,但皇帝在立嗣的时候往往又以是否具备“孝道”作为标准之一,这说明在唐代 (1.0 分)
A. 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 三教归儒局面趋于形成
C. 文化开放破坏道德秩序
D. 传统伦理影响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1#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1.0 分)
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
C. 宋明理学
D. 佛教传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2#
虽然皇位唯一合法继承人是太子,但家庭其他成员无不觊觎皇位。为了安抚同姓子弟,避免祸起萧墙,从西汉到明清,皇帝往往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侯。这表明分封制 (1.0 分)
A. 是地方主要的行政制度
B. 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可
C. 消除了皇位继承的隐患
D. 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稳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3#
司马迁等众多史家将史前时代的众神和三皇五帝的华夏系神话嫁接融合,构建了一个血缘世代传承、政治系传递的体系。这一做法 (1.0 分)
A. 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
C. 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D. 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4#
西汉《盐铁论・水早》篇中贤良写道:“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由此可见西汉盐铁专营 (1.0 分)
A. 促进了治铁业的发展
B. 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C. 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5#
西汉王朝经营西域中亚丝绸之路,没有给西汉经济带来多少收益,相反是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主要是因为西汉政府 (1.0 分)
A. 经营丝绸之路侧重政治目的
B. 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有限
C. 尚未实现对西域各地的控制
D. 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6#
汉武帝时期,尽一切力量打击工商人士,如盐铁酒专卖、货币官铸等。这些行为 (1.0 分)
A.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势力
B. 削弱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C. 通过地方管控实行专制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实行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7#
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 (1.0 分)
A. 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
B. 激发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 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索
D. 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8#
汉武帝把与匈奴的商品贸易纳入政府的严格管辖之下,凡参与互市的私商,必须到政府部门领取"符传",方准参加贸易。还规定不准内地商贾以铁、兵器、马匹、铜钱与匈奴贸易,违者治罪。这些措施旨在 (1.0 分)
A. 保护内地商品贸易
B. 遏制匈奴势力发展
C. 稳定边疆社会秩序
D. 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9#
汉代,官民在祭祀农神后稷时要表演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一种乐舞),它是一种表现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等劳动生产的舞蹈。这表明当时 (1.0 分)
A. 天人感应思想盛行
B. 农业生产已程式化
C. 注重强化农本意识
D. 政府推行愚民政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0#
据记载,西汉时,西域诸国“自译长、城长、君、监、更、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果、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1.0 分)
A. 西汉时期农耕文明进一步扩展
B. 西汉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C. 西汉时期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D. 西汉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1#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这一举措 (1.0 分)
A. 加强了中央权威
B. 控制了地方命脉
C. 统一了铸币范式
D. 消除了地方割据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2#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举办太学,正式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又增《论语》为六经,再增《孝经》为七经。汉武帝又采纳了丞相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弟子员,以通经多少任官为吏。汉武帝之后的汉朝历代皇帝也都十分重视太学建设。据此推知,汉代 (1.0 分)
A. 儒学典籍成为唯一的教育资源
B. 儒家思想体系得以重建
C. 太学承担起了儒学教化的功能
D. 诸子百家学说实现合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3#
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1.0 分)
A. 墨家学说
B. 法家学说
C. 黄老之学
D. 大一统思想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4#
有人认为:“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1.0 分)
A. 中朝制度
B. 察举制度
C. 刺史制度
D. 郡国并行制度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5#
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宫廷;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这反映了 (1.0 分)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中央权威的加强
C. “大一统”局面开始形成
D. 皇帝权力开始走向了衰落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6#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出现了“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现象。这说明 (1.0 分)
A. 无为而治顺应时代发展
B. 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C. 藏富于民不利于社会稳定
D. 施政方略也需要因时而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7#
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1.0 分)
A. 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 农具生产趋于标准化系列化
C. 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 北方冶铁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8#
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 (1.0 分)
A. 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 开创了古代中国的抑商政策
C. 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D. 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9#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1.0 分)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儒学演变适应统治需要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0#
史学界认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西汉时期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 (1.0 分)
A. 前期无为而治,体现了道家的调剂作用
B. 中期国弱变有为,体现法家的支持作用
C. 中期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儒家文饰作用
D. 后期重农抑商,体现了法家的支持作用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1#
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1.0 分)
A. 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 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 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 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2#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1.0 分)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3#
西汉初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期,皇帝每遇灾异事件则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现象反映 (1.0 分)
A. 君主权力不断强化
B. 行政追责制度成熟
C. 儒学理论限制皇权
D. 三公地位不断上升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4#
许倬云的《汉代农业》载:公元前2世纪中叶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和平之后,人口迅速增加,粮食短缺现象日益明显,这却被错误地归因于农业人口向商业领域的外流,进而为汉武帝摧毁私人贸易扫清了道路。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1.0 分)
A. 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农业领域的劳动力
B. 重农抑商的措施自汉武帝时开始实施
C. 汉初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粮食危机
D. 汉初政府的积极努力使人口大幅增加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5#
东汉建初元年贾逵应诏入宫讲《春秋左氏传》,皇帝“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材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从这些记载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1.0 分)
A. “蔡侯纸”受到欢迎
B. 书写用品存在并用情况
C. 造纸术已经出现
D. 儒学教育受到统治者重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6#
“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B.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封建经济的渐趋恢复
D. 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7#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汉世关内侯,有虚名而无土地。后来列侯亦有如此。”这表明汉代( ) (1.0 分)
A. 官僚制度尚未建立
B. 封国不会威胁中央
C. 官秩向非贵族转化
D. 选官制度渐趋成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8#
《后汉书·荀爽传》中提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这表明汉朝 (1.0 分)
A. 治国注重孝道
B. 孝廉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C. 儒学垄断教育
D. 人伦成为统治思想核心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9#
郡国庙制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汉初,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汉武帝时期及以后,郡国庙制的存在不断遭到质疑并逐渐被废止。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A. 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B. 王国问题得以彻底的解决
C. 思想控制趋于严密
D. 郡国庙制服务于现实政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0#
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 (1.0 分)
A. 灾异现象频发
B. 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C. 政权实现汉化
D. 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1#
“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王朝的更替在所难免,帝国制度却稳如泰山。即便在王朝的末年,士人也很少参加造反,顶多是几个'落第举子'混迹其间”。这主要由于 (1.0 分)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郡县制的推广
C. 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D. 科举制的实行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2#
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铁商孔仅主持盐铁官营工作;任用出身商人家庭的桑弘羊主持策划财政经济措施。此举表明 (1.0 分)
A. 西汉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B. 察举制度扩大汉朝统治基础
C. 国家治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高
D. 商人势力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3#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很多人向政府上书,请求“使外国”“开外国道”。“宜西北万里,富昌长乐”成为一时流行的祝词。材料说明 (1.0 分)
A. 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
B.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C. 社会热潮关联大政方针
D. 思想文化控制有所放松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4#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而董仲舒却称当时的农民“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可以说明 (1.0 分)
A. 《汉书》的历史叙述较公允全面
B. 董仲舒出生下层更关注民生
C. 地主是文景之治的实利获得者
D. 农民当时地税负担过分沉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5#
汉武帝时期实行“广关”,将河东(治安邑,今山西夏县)河内(治怀县,今河南武陡)河南(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三郡划入京师所在的中州,使关中区域向东扩展至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广关”政策的主要用意是 (1.0 分)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消除地方割据
C. 提高治理效能
D. 完善区划设置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6#
汉代董仲舒曾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可善可恶。上等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经过“教化”可以变善;惟有下等的小人是命中注定低微卑贱,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据此可知,其意在 (1.0 分)
A. 宣扬孟子的性善论学说
B. 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C. 说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D. 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7#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三》中指出:为官拿国家俸禄者不必经营农商,接受了大利就不应该谋取小利。为官者既取大利,又谋小利,老天都不能满足你,何况弱势之民!这是造成小民贫困不安的原因。董仲舒的这一言论 (1.0 分)
A. 促进了西汉商业的繁荣
B. 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C. 把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官营手工业
D. 有利于国家治理与社会安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8#
西汉初期,诸侯管辖的土地面积超过了所有郡管辖的土地面积;到了西汉中期,郡管辖的土地面积则远远超过王国管辖的土地面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 (1.0 分)
A. 统治疆域迅速扩大
B. 外患的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垦荒政策效果显著
D. 地方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9#
在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后,董仲舒等人提倡“春秋决狱”: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春秋决狱”有利于( ) (1.0 分)
A.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律
B. 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C. 以法入情价值体系构建
D. 增强法律权威、保证长治久安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0#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1.0 分)
A. 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B. 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
C. 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
D. 阻碍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1#
汉赋描绘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及田猎巡游、兴建京都宫苑、祭拜名山大川等活动。这说明汉赋 (1.0 分)
A. 已经摆脱了传统经学的束缚
B. 完全客观反映两汉时期社会生活
C. 传递了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
D. 是统治阶级统治政策调整的产物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2#
《后汉书》载:“(光武)帝欲厦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光武帝这些做法 (1.0 分)
A. 解除了功臣兵权
B. 有利于皇权巩固
C. 强化了京城防御
D. 削弱了地方实力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3#
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将飞鸟走兽也列入王权的范围里,所有动物的命名都有缘由;每一个字音都可以变成有意义的道德解释,整个宇宙都属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在人间的中心就是皇帝。这表明《白虎通义》 (1.0 分)
A. 以宇宙秩序来论证人伦秩序
B. 继承了新儒学君权神授观念
C. 有效贯彻了汉代大一统思想
D. 王权和神权的色彩非常浓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4#
《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萩、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1.0 分)
A. 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B. 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
C. 重农抑商成果显著
D. 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5#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1.0 分)
A. 解决财政困难
B. 促进思想上统一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实现国家大一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6#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这一现象表明汉代 (1.0 分)
A. 儒家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C. 各家思想不断融合互鉴
D. 实施了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7#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土了长沙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和青岛土山屯西汉简《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前者是关于临湘市都乡土地情况及田租数额的单项文书,后者是关于堂邑县地理范围、户口、垦田,赋役等多项内容的统计文书。这两则汉简可以印证当时 (1.0 分)
A. 地方官员肩负经济发展责任
B. 赋税沉重使百姓生活困难
C. 国家重视对地方经济的管理
D. 普遍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8#
先秦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另一个称为《诗三百》。汉武帝时,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为人们常法,尊它为经,确定了《诗经》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1.0 分)
A. 统治思想影响文学作品地位
B. 民间诗歌深受统治者的喜爱
C. 文学成为维护专制的工具
D. 诗歌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9#
汉初饮酒无尊卑礼数,完全随顺己意。汉武帝时期,将饮酒纳入礼仪之中,以礼饮酒,不仅规定了酒、酒器的规模、位置、价值,对于饮酒者也进行角色化规范。这种变化 (1.0 分)
A. 减少了饮酒带来的危害
B. 说明无为思想已不合时宜
C. 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D. 提高了饮酒者的文化素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0#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其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 孔子被尊称“至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1#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中的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汉代 (1.0 分)
A. 文人的入世精神
B. 士族的专横跋扈
C. 清谈的大肆盛行
D. 选官的极度混乱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2#
西汉初年有相当数量的侯国分布在王国境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境内的侯国逐渐消失,到西汉末年最终形成“王国境内无侯国”的局面。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1.0 分)
A. 侯国已成为与王国同级的地方行政组织
B. 汉廷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的结果
C. 侯国将无法分割王国之下的土地和人民
D. 汉武帝的地方体制改革使侯国不复存在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3#
汉武帝时期,由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盐户负担煮盐费用,官府负责提供煮盐的“牢盆”,并收购和销售盐户煮成的盐。这一做法 (1.0 分)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B. 强化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C. 实现社会治理效益的最优化
D. 排除民间力量参与食盐生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4#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旨在 (1.0 分)
A. 促成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 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C. 引导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 实现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5#
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贵族政治已经彻底消亡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体现中枢权力机制成熟完善 (1.0 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6#
董仲舒认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其次,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这表明董仲舒 (1.0 分)
A. 借儒家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
B. 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化的原则
C. 用教化来规范民众个人的行为
D. 赋予了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7#
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 (1.0 分)
A. 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 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
C. 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
D.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8#
有观点认为,长城既非锁国,也不限制发展,而且往往成为对外开拓进取的桥头堡,起到促进中外交流的作用。下列项中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1.0 分)
A.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 “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
C.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D. “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9#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以下的各级官员仍由西域地方原先各族统治者担任,但必须接受汉朝中央政府的任命和册封。这种做法 (1.0 分)
A. 促进了西域政治的发展
B. 加强了西域与中央的联系
C. 维护了西域的政治现状
D. 导致西域地方势力的膨胀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00#
“荧惑守心”在星占学上被视为是一种可直接影响到统治者命运的极严重凶兆,《汉书》记载“高祖十二年春,荧惑守心,四月,宫车晏驾”。但有学者通过现代天文学考证,十二年春,荧惑由壁宿顺行至毕宿,未曾守心,该天象系伪造。由材料可以得出 (1.0 分)
A. 古代天文学发展还不成熟
B. 《汉书》的史料价值有待商榷
C. 汉高祖统治后期天怒人怨
D. 两汉儒学出现唯心主义新特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未答题:
已答题:
0
答错题:
提交试卷
暂停计时
上一题
下一题
显示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