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
考试中心
?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我参与的考试
|
我的错题集
|
试卷帮助
|
手机版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作者:
village
, 发布日期:
2021-05-10 15:58
, 已浏览:
1191
次, 已答卷:
4
次, 您已完成
2
次答卷
标记
1#
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军事力量的削弱
B.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 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
苏联最后一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是 (1.0 分)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1.0 分)
A.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B. 极力促进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C.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
二战后,在苏联推行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领导人是 (1.0 分)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1.0 分)
A. 坚持片面发展重工业
B.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
C. 改革目标脱离苏联实际
D. 没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实质是指 (1.0 分)
A. “冷战”开始
B. 第三世界兴起
C. 日本崛起
D. 两极格局瓦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
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形勢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1.0 分)
A. 核战争威胁最终消失
B. 冷战兴起
C. 世界总体趋势走向缓和
D. 世界形势口趙紧张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
斯蒂芬·科恩认为,在苏联倡导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保守的官僚力量不愿放弃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方式”,阻挠了经济改革的施行。倡导“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人是 (1.0 分)
A. 列宁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勃列日涅夫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能表明 (1.0 分)
A.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C.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D.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0#
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造成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1.0 分)
A. 勃列日涅夫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1#
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持改革的最早领导人是 (1.0 分)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2#
“二战”后亚洲部分国家经济腾飞和东欧剧变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的启示是 (1.0 分)
A. 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要保持稳定
C. 要结合本国国情有原则地进行改革
D. 要重视科教兴国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3#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1.0 分)
A. 斯大林执政时期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4#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1.0 分)
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 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 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5#
世界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罕见的政治家:作为总统,他背叛了国家;作为领袖,他背叛了人民;作为总书记,他解散了党;作为最高统帅,他背叛了武装部队,逮捕了他任命的国防部长。下列行为与这位政治家有关的是 (1.0 分)
A. 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 使得该国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
C.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D. 发动了对波兰等国的闪电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6#
美苏两级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1.0 分)
A. 东欧剧变
B. 两德的统一
C. 八一九事件
D. 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7#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改革的重点放在 (1.0 分)
A. 农业方面
B. 工商业并重
C. 工业方面
D. 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8#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1.0 分)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9#
“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一极自行坍塌”指的是 (1.0 分)
A. 华约解散
B. 两德统一
C. 东欧剧变
D. 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0#
“冷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终结了”。这一评论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1.0 分)
A. 波兰剧变
B. 苏联解体
C. 两德统一
D. 科索沃战争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1#
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过改革后经济获得发展,这些改革的共同点是 (1.0 分)
A. 起因于严重政治危机
B. 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
C. 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2#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四分之一,主席团委员只能连任三届。这一制度有助于 (1.0 分)
A. 清除个人崇拜的影响
B. 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C. 改变权力集中的局面
D. 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3#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1.0 分)
A. 恢复集权管理体制
B. 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 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4#
据不完全统计,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6%,1986年为4.1%,1987年只有2.3%。这些情况反映出戈尔巴乔夫改革 (1.0 分)
A.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B. 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 未触动斯大林模式
D. 租赁承包不利于企业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5#
有学者认为:“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该学者评价的是 (1.0 分)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6#
1983 年 4 月 24 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将国营企业原来给国家上缴利润的办法,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向国家缴纳税金。《办法》的实施 (1.0 分)
A. 推动企业积极追求经济效益
B. 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
C. 促进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D. 有利于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7#
《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意在 (1.0 分)
A. 揭露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批判斯大林的极权统治
C. 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
D. 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8#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1.0 分)
A. 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 适应“新经济体制”的需要
C. 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措施
D. 改革侧重点放在农业的结果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9#
“……堪称是上世纪最独特而又大胆的试验。尽管其间利弊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其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它至少昭示了:两个互相排斥的肌体,在外力作用下快速接纳对方的可能性。”该评论最可能是针对 (1.0 分)
A. “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C. 南北战争维护统一
D. “宁汉合流”的实现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0#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人……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1.0 分)
A.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赫鲁晓夫谋求政治体制改革
C. 赫鲁晓夫试图改变农业的落后状态
D.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1#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几次合并集体农庄,还把一大批办得不好的农庄转入国营农场,在垦荒的过程中建立了许多新农场。这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改革 (1.0 分)
A. 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B. 未摆脱苏联原有模式影响
C.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适应了工业化的迫切要求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2#
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而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这说明该改革( ) (1.0 分)
A. 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改变
B. 成为苏联解体的助推器
C. 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3#
1973年,勃列日涅夫在全国范围内改组工业管理机构,实行2~3级管理制,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如生产联合公司、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等。这些联合公司兼有行政管理与生产经营两种职能。联合公司的成立 (1.0 分)
A. 旨在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 反映苏联推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战略
C. 凸显重工业为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
D. 侧重于与美国争霸的国防科技领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4#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1.0 分)
A. 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B. 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C.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D. 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5#
从1953年到1963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1965-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分别在1965、1969、1970、1975、1976、1978和1979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1.0 分)
A. 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
B. 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C. 消除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D. 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6#
赫鲁晓夫一直有着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赶超美国的愿望。但现实是,苏联差的还很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拿出了真正的杀手锏一一玉米。随之,全国各地大种特种玉米,但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这表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1.0 分)
A. 带有不切实际的冒进思想
B. 克服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C. 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 改变了工业结构失衡局面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7#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1.0 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8#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1.0 分)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与美国军备竞赛
C. 东欧剧变的影响
D. 西方的经济封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9#
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之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 (1.0 分)
A. 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
B. 反映了农业成为改革的重点
C. 折射出传统体制的影响
D. 是经济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0#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 (1.0 分)
A. 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解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B. 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C. 统一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 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1#
1965年5月,苏联颁布《集体农庄市场新标准条例》,允许个人按市场价格出售农副产品。从1966年起对集体农庄庄员按国营农场相应的工资标准按月支付货币报酬,年终根据实际收入进行结算。这些措施( )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促进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③表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④摆脱了斯大林体制对农业发展的束缚 (1.0 分)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2#
1955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工厂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可以自由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订货,可自由出售多余的物资。"这一规定 (1.0 分)
A. 旨在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秩序
C. 给企业经营注入了市场因素
D.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3#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取向和制度选择的意识形态冲突已告终结,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于是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这一观点形成的背景是 (1.0 分)
A. 二战结束
B. “北约”建立
C. 欧共体建立
D. 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4#
下列有关对德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统一的评述,正确的是( ) (1.0 分)
A. 两次统一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
B. 两次统一均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C. 前次统一的完成,德国发展成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D. 后次统一的完成,德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5#
1989年8月,波兰议会通过决议,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任总理,出现了战后东欧第一个非共产党领导的政府。1990年1月,统治45年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告停止活动。同年的总统选举,瓦文萨成为总统。这表明 (1.0 分)
A. 波兰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
B. 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的失败
C. 波兰的社会日益走向动荡
D. 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非法组织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6#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 (1.0 分)
A. 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 使美苏实现战略和解
D. 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7#
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1.0 分)
A. 东欧剧变引起的变动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 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8#
克林顿曾说:“在新的危险与机会交替的时代里,我们最大的目标必须是扩大、强化全世界以市场为基础的民主社会。冷战期间,我们寻求遏制威胁,以保存自由体制。现在,我们寻求扩大生存在自由体制下的国家圈。”此言论主要是基于 (1.0 分)
A. 中美关系的改善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日本经济的复兴
D. 德国的再次统一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9#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指出:“苏联和苏共的垮台是由于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它断送了国家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化和变质,直接出卖了民族利益。”据此可知,根·安·久加诺夫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1.0 分)
A. 社会主义阵营矛盾的激化
B. 领导人改革损害了人民利益
C.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D. 美苏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0#
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它的实质依然没有改变”。戈尔巴乔夫 (1.0 分)
A. 辩证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B. 全盘否定苏联建设成果
C. 认为苏联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D. 从发展的角度评价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1#
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立即开放。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般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的口号。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1.0 分)
A. 柏林墙倒塌导致苏联解体
B. “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
C. 霸权主义政策彻底失败
D. 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2#
1990年11月21日,有34国参加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了被誉为“新欧洲”宣言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新欧洲巴黎宪章》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1.0 分)
A. 美苏两国开始进入了关系缓和的时期
B. 欧洲联盟成立后不断东扩
C. 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欧洲政治秩序崩溃
D. 欧洲内部社会矛盾已消除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3#
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一文章的发表 (1.0 分)
A. 表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
C. 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4#
1953年,赫鲁晓夫指出:“由于任务所包含的项目多,数最又太大,下面就必然要制作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报吿……每一个集体农庄在一年中要向区农业机关上交约有一万个项目的报告材料。和战前相比比,集体农庄报告中的项目几乎增加了七倍.”由此可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 (1.0 分)
A.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
B. 增加农业播种面积
C. 鼓励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D. 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5#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讲:“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你要寻求和平,如果你要为苏联和东欧寻求繁荣,如果你要寻求自由:就到这扇门来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这堵墙” (1.0 分)
A. 是德国分裂的原因
B. 阻碍了美苏两国的交流
C. 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D. 阻断了两德人民的交往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6#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和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1.0 分)
A. 文化的影响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 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 苏联在社会生活等领域落后于美国
D. 苏联难以抵挡美国的渗透面临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7#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落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起来了,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结束了它69年的存在历史。这一事件标志着 ( ) (1.0 分)
A. 多极格局的开始
B. 社会主义的失败
C. 美俄矛盾的缓和
D. 两极格局的终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8#
1958年6月,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表明苏联 (1.0 分)
A. 改变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B.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D. 为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9#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建立各种经济核算组织,改组农工综合体管理 机构为经济实体,广泛推行租赁承包制等。此举旨在 (1.0 分)
A. 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
B. 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D.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0#
1965年苏联对利润分配进行了改革。改革前,企业利润上缴国家部分占71%,29%留归企业自己。改革后上缴国家预算的比重减少到60%左右,其余部分归企业。这一变化 (1.0 分)
A. 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一定程度调动了企业积极性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1#
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1.0 分)
A.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
B. 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D. 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2#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1.0 分)
A. 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 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 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 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3#
苏联的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3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苏联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A. 赫鲁晓夫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的刺激
B. 勃列日涅夫实行的新经济体制
C. 与美国冷战中的相对优势
D. 戈尔巴乔夫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4#
有学者在评价二战后苏联某位领导人时说道:“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了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此人的改革 (1.0 分)
A. 承认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推动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动摇了苏共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D. 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居于劣势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5#
二战后初期戈尔巴乔夫很快发现,仅在上层小修小补不能解决问题。为此,他先后在东欧和苏联国内大刀阔斧推动改革,其激进程度超设想。改革最终导致了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1.0 分)
A. "加速发展战略"使苏联在与美国的经济竟争中被彻底拖垮
B. 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难以奏效
C.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导致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D.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6#
第五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要提高35%,集体农民的收入至少增加40%;到1955年计划完成时,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收入了增加了39%,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0%。这实际反映出 (1.0 分)
A. 五年计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B.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C.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D.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民收入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7#
1955年以前的苏联,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一变化 (1.0 分)
A. 使新经济体制得到了完善
B. 配合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 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全盘否定
D. 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8#
从1950年到1960年期间,苏联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多万,但农业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这一现象表明 (1.0 分)
A. 推行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 实施新经济体制提高了粮食产量
C. 加速发展战略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
D. 实行农庄农场改革取得阶段收效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9#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是德国分裂的象征。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当天,有数十万民主德国人涌进联邦德国,此后,许多人在联邦德国滞留不归。所以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这反映了德国统一 (1.0 分)
A. 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
B. 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
C. 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
D. 得益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0#
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做法 (1.0 分)
A. 完善了"新经济体制"
B. 导致苏联经济陷人停滞的状态
C. 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潮流
D. 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1#
1962年,苏联教授叶·利别尔曼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中提出:“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这一主张 (1.0 分)
A. 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B. 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 冲击了公有制主体地位
D. 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2#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农业投资数额在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中居首位。从1973年开始,农业在苏联国民经济的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如果把与之有关的化肥、农药、农机、混合饲料、微生物工业部门的投资计算在内,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这一举措 (1.0 分)
A. 旨在为工业领域的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B. 把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改善人民生活
C. 苏联的农业发展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D. 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由防御转为进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3#
1703年,彼得大帝首次命名“圣彼得堡”(源自德语);191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列宁格勒又更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的历次更名反映了三百年来俄罗斯 (1.0 分)
A. 与西欧的矛盾不断加剧
B. 政治制度发生多次变革
C. 社会主义革命曲折发展
D. 国内外政局的屡次变动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4#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 (1.0 分)
A. 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
B. 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
C. 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5#
戈尔巴乔夫曾回忆说:“经历(1985年)四月全会的转折将近一年后,我们发现改革政策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而许多人将这一政策视作县花一现的例行行动……我感到党内和管理阶层官僚在强烈抵制,上面轰轰烈烈,下面却寂静无声。"由此可知,当时戈尔巴乔夫 (1.0 分)
A. 对苏联改革前景持悲观态度
B. 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力主调整苏联国家改革政策
D. 强调苏联激进改革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6#
1953年,苏联取消此前集体农庄庄员、工人、职员历年各种畜产品义务交售的积欠,将庄员、工人、职员的个人副业义务交售额降低50%,降低集体农户的农业税额,鼓励庄员和职工发展私有牲畜。这些措施 (1.0 分)
A.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 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C.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 用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7#
有学者提出∶"事实证明,尽管知识分子的主张、经济学家的设计、私人业主的金钱,通通对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材料认为苏联的解体主要在于 (1.0 分)
A. 严重忽视了物质利益
B. 领导集团政治信仰改变
C. 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D. 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壮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8#
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立即开放。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的口号。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1.0 分)
A. 柏林墙倒塌源于东德努力
B. 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C. 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缓和
D. “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9#
1955年,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应该在苏联所有地区广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达到2800万公顷。1957年,他未经中央讨论,提出三四年内实现在肉类、奶类和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最终成为笑柄。这些主张 (1.0 分)
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限制
B. 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 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
D. 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0#
从1953年到1963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1965—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分别在1965、1969、1970、1975、1976、1978和1979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1.0 分)
A. 注重于保护市场秩序
B. 加速了重工业发展
C. 利于缩小工农业差距
D. 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1#
1957年1月28日,赫鲁晓夫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完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建议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管理改组为地方国民经济委员管理,即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赫鲁晓夫的这一提案 (1.0 分)
A.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 试图去改变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C. 有利于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加剧了美苏两国军事政治对峙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2#
1970年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1995年统一后德国总理科尔再次跪在二战死难者纪念碑前,2013年大屠杀纪念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对纳粹罪行负有永恒责任”。德国领导人的行为有助于其 (1.0 分)
A. 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
B. 消除战争影响,承担历史责任
C. 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
D. 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3#
“如同社会发展是永远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样,斯大林去世后,消除斯大林个人给苏联社会主义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改革斯大林体制,都只能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从当时苏联社会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材料意在说明 (1.0 分)
A. 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时代要求
B. 赫鲁晓夫不想突破斯大林体制
C. 苏联解体源于斯大林体制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源于时代环境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4#
1968年,美国学者杜兰特在著作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1.0 分)
A. 寻求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B. 开始对不合理经济环节进行调整
C. 强化了市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D. 注意运用经济手段改善经营管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5#
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不能把苏联演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建设没有搞好”"。经济没有搞好与苏联政局剧变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把苏联演变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建设没有搞好”,“会使人们在政治上得出及其危险的结论”。这种观点可以更好的说明 (1.0 分)
A.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很有必要
B.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路线出了问题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
D. 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一个很次要的因素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6#
从1954到1958年,苏联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尽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1.0 分)
A.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B. 克服了农业集体化弊端
C. 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 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7#
1953年春,苏联集体农庄有93300个,平均每个农庄有农户212户;到1964年,集体农庄减少到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农户为436个。同时,一些办得不好的农庄转为国营农场,又在新开垦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国营农场,国营农场数量因此增加了一倍。这表明( ) (1.0 分)
A. 扩大规模可以改善集体农庄经营
B. 国营农场更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集体农庄制已无法保障农业发展
D. 农民对加入集体农庄普遍不满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8#
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认识 (1.0 分)
A. 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B. 导致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停滞
C. 顺应了世界的科技革命潮流
D. 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传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9#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评了由于对斯大林的个崇拜而造成的错误。对此毛泽东评价说:“赫鲁晓夫的报告既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赫鲁晓夫“揭了盖子”的重要影响是 (1.0 分)
A. 打破社会主义探索的禁区
B. 加剧了苏联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C.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 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困难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0#
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苏冷战中处于攻势地位,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投入到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中。这一状况 (1.0 分)
A.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转型升级
B.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C. 强化了固有体制存在的弊端
D. 体现出苏联改革的辉煌成果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1#
1959年,苏共通过的发展规划规定:1959—1963年国营农场的农产品成本应降低2.1%,但实际上却提高了24%、严重缺粮和缺饲料,导敛大量牲畜被屠宰,结果使肉、油、蛋及其他产品严重缺乏。这说明当时苏联 (1.0 分)
A.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已被削弱
C. 经济改革重点尚木转向农业
D. 地方经济自主权并未得到扩大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2#
1962年9月至1963年底,苏联《真理报》编辑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关于完善经济管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从“如何使企业关心最大的生产效果”问题开始,深入到计划经济和物质刺激的方法。据此可知,该大讨论 (1.0 分)
A. 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B. 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 强调了企业的独立自主地位
D. 阐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3#
从1988年起,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倡把所谓的“民主化”“公开性”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雷日科夫多年后评论说,“戈尔巴乔夫并没有考虑到过渡阶段的复杂性”,“改革”的“这两个内容同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制度发生了冲突”。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1.0 分)
A. 原有模式成为破坏改革的关键
B. 社会矛盾复杂阻碍完成过渡
C. 忽略国情埋下改革失败的隐患
D. 个人原因导致整个国家解体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4#
二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通过自身对战争的参与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深刻地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于是开始打破桎梏,创作了《伊万的童年》《士兵之歌》等作品。这说明,苏联电影 (1.0 分)
A. 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B. 开始从颂扬战争到反思战争
C. 以苏联卫国战争为主要题材
D. 秉承了英雄主义的创作风格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5#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美苏经济方面可以和平竞赛,那就是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解决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在按人口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赫鲁晓夫的这一主张性
①体现了民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
③意在提升苏联与美国竞争的实力 ④突破了传统模式框架 (1.0 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6#
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尤其是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改革 (1.0 分)
A. 完成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B. 扭转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C.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 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7#
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1.0 分)
A. 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 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 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D. 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8#
1943年,苏联某州的统计报告指出,在国家統一供给无法充分保障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对于工业城市和地区的居民来说,集体农庄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这表明,集体农庄市场 (1.0 分)
A. 促成新经济政策恢复
B. 解决了战争的保障问题
C. 强化了集体农庄经济
D. 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9#
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西方民主体制一度俨然成为全球唯一“成功”的体制,由此陷入了盲目自负。1989年美国学者福山发表文章,指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西式自由民主形成,他论断西式民主是“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1992年福山更是宣称“自由民主是唯一的最佳选择”,人们“不得不接受自由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终结性”。福山的言论被认为是西式自由民主的胜利宣言,为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自诩的自由民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掾。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1.0 分)
A. 指出了西方民主的全面优越性
B. 具有广泛的普世价值
C. 表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D. 背离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00#
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90周岁生日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其为杰出的当代政治家,美国总统拜登则感谢戈尔巴乔夫“对自由的忠诚”,称“世界已经变得更安全”。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导致 (1.0 分)
A. 以美为首的盟国向心力加强
B. 美俄共同主宰了世界局势
C.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D. 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安全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未答题:
已答题:
0
答错题:
提交试卷
暂停计时
上一题
下一题
显示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