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作者: 九月鹰飞 , 发布日期: 2021-06-04 11:39, 已浏览: 1414 次, 已答卷: 57 次, 您已完成 47 次答卷

标记
1#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扶清灭洋” 口号的主要原因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
 
它代表自鸦片战争后六十年来增长的愤怒和仇恨,代表了他们一种爱国的努力,是要把他们的国家从外来侵略和可能发生的瓜分中拯救出来。这一段话评价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
 
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没有将洋务派纳入变法阵营的打算,反而将他们推向了反对变法的阵营、而地方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均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
 
“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上文出自晚清某档案中的《罪己诏》,文中“议约”的缔结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
 
下列对《马关条约》影响的解释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
 
中国近代某次事件之后,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该事件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
 
促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是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该不平等条约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
 
“……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文中省略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1#
 
“昧视时代,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该“运动”当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2#
 
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3#
 
1895年四五月间,《马关条约》已经签订,但尚未批准换约。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1300名上京赶考的举人“公车上书”,要求皇帝下“罪己之诏”、“明罚之诏”、“求才之诏”,拒和、迁都、变法。这表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4#
 
戊戌维新时期,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反对,反对者井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旅人等。这说明戊戌变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5#
 
“这次战争使腐败卖国的清政府的反动、黑暗统治走入低谷,即使推行君主立宪、“新政”改革也不能挽救其统治,中国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材料中的“这次战争”最有可能指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6#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在东方的不光彩集体亮相导致(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7#
 
蔡得曾说:“甲午-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逾……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他所说的北方诸省“轰然而爆发者"指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8#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英、美等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領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事件导致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9#
 
19世纪60、70年代,改革与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下列不属于此范围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0#
 
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说:“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光绪皇帝说:“朕但欲救中国耳;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何碍!”此材料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1#
 
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此条约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2#
 
《新学伪经考》中的“新学”指古文经,“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微言大义,因此要“推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3#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4#
 
在义和团运动高潮之时,圈于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章太炎称之为“匪”;后来,他又称“自亡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章太炎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主要基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5#
 
近代有识之士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此相吻合的观点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6#
 
某条约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许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该条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7#
 
《辛丑条约》被称为“形式上的多边条约、实际上的双边条约”“片面苛刻、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8#
 
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尚仅“一隅之民”,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9#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0#
 
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中有这么一段话:“根据大清国咸丰皇帝和大法国大皇帝签署之《辛丑条约》,大法国天主教传教会之传教士在中国享有保教权。”这段话对《辛丑条约》的表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1#
 
对于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认为只要“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只要皇上“杀二品以上阻挠变法大臣一、二人”,然后再对王公大臣“厚以禄以养之”,则“新法行矣”。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维新派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2#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据此可知,康广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3#
 
八国联军初入北京时,内部分歧较大,俄国支持李鸿章与慈禧,英、德则不承认慈禧的政权。德国主张先将重要祸首(主要指慈禧)交出,再行议和。最后,列强仍以慈禧政府为交涉对象。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4#
 
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所说:(此事件使)“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此事件是指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6#
 
戊戌变法百年纪念碑碑文所说: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此碑文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7#
 
晚清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此番各国“合而谋我”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8#
 
1900年6月,清王朝向外国列强宣战、东南地区的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出于各自利益,谋求维护东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英国等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使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这一事件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9#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0#
 
19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自然科学继续传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大量传入中国。这主要由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1#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这些灾难包括
①中国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②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③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负担 ④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2#
 
有学者指出,义和团运动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的联合力量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绝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这一认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3#
 
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4#
 
甘必大为法国共和派领袖,普法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抗击普鲁士的爱国活动。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群体主办的报刊,如《江苏》(江苏留日学生主办)等都突出介绍了他的事迹;梁启超主笔的《新民丛刊》也刊登了《法国爱国者甘必大纪念碑》的照片。这些宣传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5#
 
1906年,清政府将山西盂县、阳泉、平定等地的采矿权出售给英国,引起国人抗议,晋籍留学生李培仁为此在日本自杀,在其遗体运回国内举行公祭后,山西各界掀起了保矿运动,最终英国让步,晋商渠本翘发出筹款倡议,赎回了矿权。这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6#
 
义和团“最恶洋货”“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他们不认识帝国主义,却认识洋人洋物,于是所有外来之物都成了痛苦的原因。这种斗争方式,既表现了那个时代多数人的民族感情,又寄托了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的本来愿望。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义和团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7#
 
1891年,康有为讲学强调“以孔佛理学为体,以西学为用;讲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作比较证明。”这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8#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9#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此条约名称及影响分别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0#
 
清末仲芳氏在日记《庚子记事》中记载:其多似乡愚务农之人,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米面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杀洋人与奉教之人,并不伤害良民;以此而论,似是仗义。该记载反映了近代哪一斗争运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1#
 
《筹洋刍议》写道:“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耕战植其基,工商扩其用也。然论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作者旨在表达的思想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2#
 
以下序列中,反映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的一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3#
 
描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果时,共同采用的关键词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4#
 
1895~1898年期间,康有为等创办的《中外纪闻》开始每期只印1000份左右,很快每期就增至3000份以上,几个月内发行量就达到一万余份以上。同期,中国创办的类似报刊达60余种,这些报刊不但出现在沿海一带,而且也在汉口、重庆等内地城市出现了。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5#
 
“百日维新”中提到“广开言路”,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奏书。“百日维新”力主撤销詹事府、通政司等六个衙门,规定各省也要相应“裁汰冗员”。这些规定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6#
 
康有为等人在式成交法失败后管成立保身会,并理文称,“吾国么密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创革命、言压制青、已类于无病面学呻矣”。可见,康有为人对清朝欢府的统治仍抱有幻想以主张启迪民智以应对民族危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7#
 
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8#
 
20世纪,面对“欧风美雨”,时人发出了不同声音。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道:“帝国主义何其雄。欧风美雨驰而东”。邓实则强调“欧风美雨,驰骋中原,陆沉矣,亡无日矣”。宁调元说:“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材料反映出的相同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9#
 
1895年4月,千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领导下,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这冲破了传统社会对士人干政的禁令,开启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的先河。这说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0#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付出沉重代价。商鞅被车裂,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1#
 
某条约签署后,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清政府发号施令。该条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2#
 
康有为在(民功篇》中指出:黄帝、尧、舜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隆盛时代,以后则越来越衰败,其原因是:尧舜传贤不传子,后世传子不传贤。康有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3#
 
1845—1894年,外商银行先后在中国各地设立总分支机构等合计81个,英商银行机构有63个。1894—1937年间,日商银行在华设立的总分支机构达151个,而美、英、法、德等国合计88个。这一变化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4#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奋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5#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6#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7#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8#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9#
 
1898年,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开制度局推行新政改革,但没有直接提开议院。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0#
 
1904年,康有为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说,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有诸多相似,应“舍已从人,尽以泰西为师”。这表明康有为主张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1#
 
所谓"三世说",原出自儒学经典《春秋公羊传》,该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康有为对此重新解释道∶"《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由此可知,康有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2#
 
近代中国某条约的附件中有如下条款:“如再怙恶不悛之徒,私立、擅入仇视各国人民各会,持械格斗,公然劫掠,将首从各犯,严密查拿,尽法惩治,决不宽贷。”此条约的签订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3#
 
改良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暴力革命则是非常态。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下列选项最为符合其历史逻辑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4#
 
维新派为民愚而忧,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康梁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康梁这一思想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5#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室向各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6#
 
1896年,梁启超在作品中引用《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启超旨在强调变法应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7#
 
1900年,在清政府对八国宣战后,东南省份的一些督抚拒绝接受朝廷命令,他们组织东南互保,与外国领事达成协议,允诺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列强承诺不派兵进入东南省份。东南互保反映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8#
 
1900年7月6日,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在致德皇信函中表示,德国对华政策要点是:列强之间达成谅解,以达到有力镇压中国暴行之目的,不瓜分中国,恢复事变前状态,组织一个能维持秩序的政府。德国的对华政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9#
 
《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0#
 
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1#
 
近代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些规定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2#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有志者乘其(义和团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3#
 
百日维新之际,慈禧太后“戒帝毋操之过蹙”,要求光绪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由此可见,慈禧太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4#
 
有学者认为,近代某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排外变而为媚外;前此之力阻变革者,至此则变为貌行新政,以敷衍国民。”该条约签订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5#
 
中国传统史学自古就有历史比较法,但那些都是简单、个别和偶然的比较,而且对域外文化很少表现出兴趣,他们关心的所谓“天下”实际上不超出中国范围。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留心中西历史和文化之差异,并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这种史学研究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6#
 
“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出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影响最大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7#
 
“然以数千年前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这段资料最有可能出自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8#
 
(这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9#
 
研究证实中国的政治学科发端于1899年,发轫之初的中国政治学研究以国家理论、宪法理论和制度理论为核心,人权、自由、民主等内容很少涉及。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0#
 
1900年,日本加入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由于是第一次与西方列强同盟,日本政府强调“野蛮之行为有损帝国之威严”,勒令士兵“严守军令军规”。但是在北京,日本兵却亲眼目睹了西洋兵抢劫、纵火、强奸等种种暴行。材料意在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1#
 
有学者指出,要收回中国利权只有借外债,这样“必益加财政之穷乏,国民之负担。倘或不幸,而酿成内乱,再使列强乘隙乎?中国前途更何堪设想?”该观点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2#
 
谭嗣同批判片面的贞操观,主张“夫妇择偶判妻,皆由再厢情愿。”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在法律上应确认妇女地位、婚姻由女子自主、已婚妇女不再跟夫姓等设想。这些主张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3#
 
《辛丑条约》第二款(二)规定:“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4#
 
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反复强调康德学说与王阳明思想的一致性,认为他们都“以良知为本体,以慎独为致之之功……所谓东海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梁启超的动机在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5#
 
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历史学者戴玄之曾评价过东南互保:“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ー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材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6#
 
谭嗣同把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他主张贵知不贵行、行有限而知无限。这反映出谭嗣同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7#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明曰黄花。这种现象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8#
 
《礼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9#
 
孙中山提到:“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让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0#
 
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相继离世,外媒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内容多落在描述宫中势力相互争斗的矛盾以及别国与中国的外交矛盾,尽量免去或弱化自己国家对中国的行为,强调自己客观的身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列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未答题: 已答题:0 答错题: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