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作者: 九月鹰飞 , 发布日期: 2021-06-01 17:24, 已浏览: 1083 次, 已答卷: 53 次, 您已完成 42 次答卷

标记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内容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
 
明朝后期,出现了一部中国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
 
下列属于明朝中期以后在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
 
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①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③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④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
 
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大寿,徽班进京,后融合徽、汉二调,吸取其他戏曲的艺术成分,最终发展成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
 
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
 
明朝后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十家佃户。在浙江和福建,有田的占十分之一,为人佃作食力的占十分之九。北京、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勋成和地主豪绅侵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所恃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
 
明代山东植棉发展非常迅速,据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棉花,六府皆有之”。到了清代,玉米、花生、烟草等在山东的种植地域扩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
 
明朝后期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从内容看, 这些著作具有显著的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1#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结合所学,与之相关的是
①正式形成大约在于乾隆年间 ②历史上曾经有皮黄戏等称呼
③以昆曲和秦腔为基础逐渐形成 ④全面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2#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②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3#
 
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4#
 
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这四句昆曲唱词拉开了礼乐篇章。昆曲在明代曾辉煌一时,但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轻歌曼舞的昆曲逐渐走向了衰落,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6#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下列对这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7#
 
著名学者黄仁宇说:“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这表明明清时期晋徽商(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8#
 
王阳明曾乘船航于海上,突遇大风,船只几乎倾覆。他在危境中作诗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由此可知,王阳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9#
 
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0#
 
元杂剧生存和传播的文化生态环境既非庙堂台阁,亦非书斋厅榭,而是商业都会中的勾栏瓦舍和乡野路歧、僧道庙观。这体现出元杂剧的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1#
 
《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2#
 
在清代,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往往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如清政府曾经规定机户的织机不能超过一百张,并对民间开矿,常常予以封禁。除了限制以外,民间工商业者不但要缴纳一般商税,而且还会受到层层关卡的盘剥。这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3#
 
黄宗羲指出“古人之君”“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这一理念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4#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哥窑瓷瓶 ⑤粉彩瓷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5#
 
明代,棉花种植依着因地制宜的规律显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集中的趋势,棉花传入较早的闽、粤等棉作区因风土不适宜逐渐衰落,而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北等省,成为后来居上的新棉作区。到了清代中叶,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出现了“寸土皆有”的景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6#
 
读书人加入商人队伍,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经商不再被视为不体面的事,反而成为致富的好途径。中国十大商帮在嘉道时期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7#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8#
 
有学者指出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技术投人、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剩余减少,人均收人和需求下降。当时农民和商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9#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甑认为: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该主张表明(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0#
 
晚明时,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迫使很多人出外经商。不多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主要原因应该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1#
 
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3#
 
京剧脸谱“取其形,摄其魂”,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4#
 
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5#
 
京剧《铡美案》说的是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贪图富贵,被招驸马后抛弃妻儿,甚至追杀妻儿,最后被包青天正法的故事。这部戏曲至今被各种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并广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该剧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6#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这体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7#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8#
 
京剧起源于清朝“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由此可知,京剧(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9#
 
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0#
 
明代之前,中国棉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到明清时期安徽、江苏等省则成为主要产棉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1#
 
两宋时期江渐地区是全国粮食重要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2#
 
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3#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业。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4#
 
《扬州画航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三庆班”为最早进京的徽戏班 ②当时清朝统治者支持“花部”发展
③此时徽戏、京剧和秦腔逐渐融合 ④乾隆帝会在颐和园观看此戏班演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5#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作,书中对诸如纺织花布用的花机、陶瓷的制作、造纸工序等都有详细说明,并且附有描述工艺进程的插图,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一著作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6#
 
明万历时,“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得到徽商的普遍认同。当时,徽商家庭多以“第教之儒,成则嗣我声,否亦不失本业”为信条,命子孙分事儒贾,以维持家族“业儒”传统。该现象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7#
 
在江浙地区,宋代粮食平均亩产量为326市斤,元代粮食平均亩产量为347市斤,明代粮食平均亩产量为450市斤。据此可以推知,明代江浙地区粮食亩产量的增加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8#
 
清朝中后期,编纂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政府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这一做法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9#
 
明朝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载:“(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0#
 
《明史》记载,正统(始于1436年)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些规定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1#
 
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中有如下记载:“纺织之法,他邑止用两指捻一纱,名手车。吾邑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这表明当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2#
 
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3#
 
清朝乾隆时期的《杭州府志》记载:杭州塘栖镇,“宋时所无”,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而今为“市镇之甲”。这说明,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4#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写道:“孔明与子龙曰:‘美色,天下人爱之,公何独如此?’”到了清初毛评本《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话就被生生砍掉了一半,只剩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这体现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5#
 
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少。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元人民币。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米,折算购买力明朝一两银子等于660.8元人民币,比唐朝时大大贬值。最合理的解释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6#
 
清初,广东地区的谷物普遍达到一年三熟的水平,甘薯等高产作物又普遍种植,但广东还是“民富而米少”.结果“所产之米,年岁丰收,亦仅供半年之食”,其他一半或大半“专仰给于广西之米”。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7#
 
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这表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8#
 
有学者指出:“16世纪晚期利玛窦等人入华的时候,正是王学思潮(阳明心学)旺盛之际。在士大夫中间,首先对利玛窦传播的欧洲学术和教义发生兴趣的……有不少正是王学信徒。”该学者认为,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9#
 
清初,一度出现福建棉商不至,苏州棉区农民生活无着的现象,"门里妻孥相向啼";康熙五年(1666 年),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苏州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表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0#
 
明朝时期,宋应星在《野议》中写道:“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又说:“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该观点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1#
 
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中出现了“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娼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至今日而三家村妇女,无不高跟笋履”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3#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谓:“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一材料不能说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4#
 
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在养蚕、缫丝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因而湖丝的质量闻名天下。世界上多数丝织业发达的国家都向中国进口湖州生丝。即使在中国,生丝市场也被湖丝垄断。据此可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5#
 
1567年,隆庆帝宜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有学者考证,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王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同时期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当时中国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6#
 
学者秦晖以《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古代赋税改革的论述为基础,提出了“黄宗羲定律”,该定律可以用公式表述为:bn=a十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据此判断,该定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7#
 
踏歌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舞蹈,男女相聚,手袖相连,踏地为歌;到唐代,踏歌成为民间和宫廷庆祝节日的常见节目,参与者多达千余人,长达三个昼夜,场面恢宏。这体现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8#
 
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名言即曰:“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据此可知,顾炎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9#
 
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体现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0#
 
黄宗羲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据此可知,作者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1#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内圣”注重道德修养,“外王”注重建功立业。宋明理学片面强调“内圣”,最终走向了空谈心性,儒生们“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罔识”。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2#
 
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人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3#
 
明清时期,在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晁夫人以她对家人、族人、朋友等的仁爱之心,展示了仁者的道德风范;在小说《林兰香》中,燕梦卿是舍身救父的孝女,是割指救夫的贤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4#
 
明代女训《女范捷录》载:“君亲虽曰不同,忠孝本无二致。古云:“率土莫非王臣”,岂谓闺中遂无忠义。”并对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子称赞道:“是皆女烈之铮铮,坤维之表表。其忠肝义胆,足以风百世,而振纲常者也。”这反映了明代女性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5#
 
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引进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供应,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6#
 
明清时期江浙城乡出现了“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粱,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的景象。而康熙年间的《嘉兴府志》也记载稻米所产,“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湖广)之米什之三四”。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7#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分析清朝学术史时曾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并总结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其中与“乾嘉之学精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8#
 
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几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这一变化得益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9#
 
玉米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1555(明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现县志》,称其为“玉麦”。崇祯年间开始推广,因其产量高、适应性强,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的种植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0#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1#
 
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白银通过菲律宾大世流入中国。但在市场上却出现了白银短缺的奇怪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2#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上下,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之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这表明顾炎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3#
 
美国学者本特利认为:“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都非常保守,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在一个巨大的农耕社会中保持稳定……但中国仍然经历了经济和社会变革……部分动摇了皇帝所力图保持的稳定。”下列现象能够印证“变革”动摇了“稳定”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4#
 
徽商不仅在家乡修建祠堂“祭用朱文公家礼”,而且他们“贾而好儒”,把业儒看得高于服贾,尤对子弟业儒无不寄予厚望,期待甚殷。这说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5#
 
有学者指出,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南植棉区迅速发展,昆山、嘉定等县,棉花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作物。到了清代,嘉定县甚至“地不产米,止宜木棉,民必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这可以用来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6#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对户口的收集和整理,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这一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7#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材料中“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是指在思想上出现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8#
 
明朝时,松江、苏州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这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9#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便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0#
 
明朝时期,政府规定商民出行须申领得“路引”方可。上面详细注明了商民姓名、乡贯、去向、外出原因、日期与体貌特征等,以备查验。政府还限定路引发放数额,主管官员常借机收费乃至勒索。“路引”的发放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1#
 
清乾隆中期,直隶“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每当棉花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贸易)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虚(集市)之人,莫不负挈纷如,售钱缗,易盐米,乐利匪在三农也。”这说明当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2#
 
清代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载: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3#
 
广东佛山原来只是“孤村铸炼”,明永乐以后,“番船始集,诸货宝南北巨输”,居民至“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据此可知,佛山发展成为市镇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4#
 
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说明王阳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5#
 
明万历时,“边关复开小市,听虏以牛羊皮张马尾换我杂粮布帛,关吏得税其物,以充抚赏。”据此可知
①明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小市,允许日常贸易 ②长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有效促进中西交流
③明政府边关官吏对小市严格管理收取高额税收 ④长城成为联结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重要纽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6#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7#
 
清代戏曲《雷峰塔》塑造白娘子为因爱下凡的蛇妖,因许仙动摇而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但因其子孝行感动天地而释放出塔。该戏曲随后改名为《白蛇传》,广为流传。这表明该戏曲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8#
 
十七、十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一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9#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发展史。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有关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0#
 
明朝时期,集市交易的间隔时间,大约十天一次,至清朝,全国大多数省区的集市都以每旬开市两次、三次最为普遍。这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未答题: 已答题:0 答错题: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