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者: fragrant , 发布日期: 2021-05-30 12:38, 已浏览: 1131 次, 已答卷: 42 次, 您已完成 32 次答卷

标记
1#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此现象出现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
 
下列王朝中,直接亡于农民起义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
 
明朝海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来自
①倭寇 ②鞑靼 ③瓦剌 ④西方殖民者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
 
倭寇的侵扰自元朝末年开始,到明朝嘉靖年间大爆发,史称“嘉靖大倭寇”。现代史学家认为:倭寇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戚继光、▲等名将的抗倭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彻底消除的原因却是私人海外贸易的合法化。这里的▲名将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
 
朱元璋起兵时发布讨元文告说:“(元世祖)后嗣沈(同“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由此可知,朱元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
 
“(明代)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这里的大学土供职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发此感慨的君主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
 
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计七次带领船队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
 
明代中叶之后,阁臣之中凡是想要掌控权柄者,不仅要结交宦官,还要在阁臣之间进行激烈斗争。这反映出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1#
 
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遢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2#
 
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i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侏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3#
 
从某朝开始,“其(皇帝)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该朝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4#
 
“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材料介绍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5#
 
《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6#
 
明太祖曾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朝变革政治体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7#
 
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而后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8#
 
明中叶,阁臣越来越多地兼掌部院之职,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流向了内阁,“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这反映出明中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9#
 
在南非的津巴布韦,发现大量的中国宋代、明代的瓷器,可能是阿拉伯人或者印度商人转销。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0#
 
万历《大明会典》将内阁的职权详细地附载在翰林院的条目之下,直到崇祯,也没有改变。时人称“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1#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2#
 
据学者统计,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导致他工作如此之多的制度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3#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严嵩、张居正等内阁权臣把持朝政的情况,也出现了魏忠贤这样的太监自称“九千岁”权倾朝野的情况。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4#
 
明代,内阁大臣的建议写在纸上,贴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皇帝用红字作批示,称为“批红”,皇帝仅批写几本,大多数“批红”由司礼监太监按照其旨意代笔,大明祖制严禁太监读书,但明宣宗时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5#
 
利玛窦曾评价明朝政治,“能送到皇帝手上的私人星文极少,因为须经过专司其事的官员审阅,私人星文虽然送到皇帝手上,若皇帝想按所请求或建议的采取什么行动,也只在呈文上批示一句,‘着某某大臣查覆'。……皇帝不能随便给某人一笔钱或什么东西。”利玛窦认为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6#
 
朱元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行政,每部设有尚书。六部尚书之上,不设总其成的长官,由六部尚书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一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7#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目,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已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8#
 
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他们的这些努力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29#
 
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下列项中关于明朝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0#
 
明朝内阁没有对外专属印信,阁员也是从翰林院官员中挑选出在皇帝左右充当侍从顾问之臣,因此从制度上说自然无统辖六部九卿衙门的道理。这表明内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1#
 
明朝内阁首辅严嵩在21年的执政生涯中,“凡文武迁升,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给予之”。有人曾弹劾他:“文武将吏率由贿进,戶部发边饷,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嵩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材料所述现象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2#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3#
 
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4#
 
有学者指出,秦汉以来,中央政府经常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即皇权和相权,二者时常发生冲突。这种局面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5#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多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6#
 
永乐时期,阁臣设置成为常制,但起初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这些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7#
 
魏忠贤原本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低级宦官,在天启年间成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常替皇帝批答奏章,并利用其特殊身份大搞党争,打击文官集团,被时人称为“九千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8#
 
明神宗曾称阁臣叶向高为“宰相”,而叶向高却一再上疏,力辩阁臣非宰相,并称其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叶向高这样说是由于明代内阁大臣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39#
 
《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0#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留都南京仍保留了六部、都察院、五府等官僚体系,并设南直隶管辖南京周边14个府、州,而北京作为首都,总揽一切政事并加强对北方边境进行军事防御。明朝“两京制”的形成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1#
 
《明史·郑和传》记载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出于这种考虑,郑和下西洋
①宣示了明朝的天朝上国的地位 ②促进了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③加强了与亚非多国的政治联系 ④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2#
 
有学者指出,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该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3#
 
明嘉靖时期,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所示现象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5#
 
1367年,朱元璋下旨:“国家立三大府, 总政事,都督掌军旅, 掌纠察。”这奠定了明代官制的基本框架,那就是实行政权、军权和监察权分立,也就是“三府分立”(注: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丞相。)“ ”处分别应该填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6#
 
李洵在《下学集》中指出:“内阁和司礼监对于皇权来讲,内阁是‘外内阁’,而司礼监是‘内内阁’。”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7#
 
明朝正德、嘉靖之际的吏部尚书王琼形容当时的政治状况时说:“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而后行。”据此可知,明代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8#
 
“八月间,解缙、黄淮受命参与机务。明成祖朱棣常命他们在身边备顾问,有时到深夜,朱棣上床就寝,犹赐坐榻前,语以机密重务。”由此推测,解缙、黄淮可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49#
 
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0#
 
明朝永乐三年至宜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1#
 
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康熙帝也曾在谈话中抱怨"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主要反映了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2#
 
明太祖朱元璋一改自秦以来将内侍人员逐步升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将已定型的国家机关人员和职官重新贬降为侍从。下列属于这一做法的是(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3#
 
明太祖朱元璋曾这样慨叹自己的生活“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明太祖如此“辛劳”的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4#
 
史料记载,(大学士)“票拟批答, 以平允庶政”,“常侍天子殿阁之下, 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这说明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能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5#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训话:“成周之时……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变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良不从,故乱。”由此可知,当时的朱元璋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始置四辅官”,并敕谕:“卿等受斯重任,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洪武十五年又命置殿阁大学士,“特以备顾问而已,于政事无与也,,。'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7#
 
有人统计,洪武(明太祖年号)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导致他如此繁忙的直接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8#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道,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对其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种现象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59#
 
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同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可见,明朝票拟批红制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0#
 
据沈德符(明朝后期)在《万历野获编》记载,“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军官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材料能说明此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1#
 
《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指导编纂的一部严刑惩治吏民的特別刑法,规定了“族诛、凌迟、极刑、枭令…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斩趾枷令”等酷刑。这部刑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2#
 
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以下对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 ②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③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3#
 
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4#
 
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自是,内阁权日重……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说明内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5#
 
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6#
 
宋被元灭后,相当的南方士人或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或以“士人若不至京师,便不足以昌行其道”为由北上仕元。而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这种变化表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7#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8#
 
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郑和下西洋虽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从而也使得远航难以为继,但却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69#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表明(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0#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1#
 
在清代,很多人都把内阁称为古之中书省,将入内阁叫作登政府,又比拟大学士如前代宰相。皇帝一旦下诏开馆修书,大学士依例充当监修总裁官。这说明,清代内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2#
 
朱元璋废相以后,选殿阁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拣选解缙等七人入值文渊阁,与皇帝共商机要;明仁宗、宣宗时期,内阁得以通过票拟章奏的方式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这种变化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3#
 
有学者认为明代的制度不是高明的制度,其关键在于它违背了自秦以来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这种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据此可知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4#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5#
 
明代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不能久任;而胥吏都是本地土著,在地方上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故有“流水的官、世守的吏”之说。这反映出明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6#
 
明初君臣在各类诏令文书中反复申明三个意识:“一是奉天承运;二是扫荡胡俗;三是四海归心。”将之简化表示,就是天意、民心、文化继承。这一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7#
 
明人凌翰对监阁体制议论道:“天子早朝宴退,日御便殿,则天下之权在公孤(泛指重臣)。一或晏安是怀,相臣不得睹其面,则天下之权在阉宦。盖公孤虚侍君侧,累日积月,朝钟不鸣,章疏之人,司礼监文书房则主之,可否时出于内批,公孤不得而与矣。”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8#
 
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同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可见,明朗票拟批红制度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79#
 
叶向高曾三任明朝内阁首辅,他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几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0#
 
明正统七年以后,翰林院新署落成,文渊阁开始成为内阁的官署;阁臣的办事方式不再像永乐时那样,日侍左右,备问代言,而是在文渊阁会议庶务,裁定机宜,对诸司奏启的批答,皇帝诏令的起草,也均在文渊阁进行。这意味着,明内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1#
 
明太祖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2#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裁撤行中书省,全国除南京直辖区外,分为十二个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司不相统属,分别隶属于朝廷。这反映出明初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3#
 
明朝万历皇帝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4#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这一变化导致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5#
 
明武宗死后无子,其堂弟朱厚熜继帝位。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提出应依照宋代先例“改换父母”,要求朱厚熜奉明武宗父亲为父;另有议礼派官员认为纲常不是万世不变的,主张朱厚熜应尊其生父为父。最终议礼派获胜。这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6#
 
据学者研究发现,16世纪明朝出现的所谓“嘉靖大倭寇”(1522-1566,明世宗年号)实则是“假寇”,确切说是“中国之害”。原因是“寇与商是同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这种“假寇”出现的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7#
 
明朝中后期,君主因少不更事或倦怠朝政,“批朱”之权便被身边的宦官把持了,拥有“批朱”特权的宦官的权力也伸到了外朝,这样内阁“票拟”之后的奏折就要经过宦官的“批朱”。这一现象的出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8#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多次出现过言官死谏的场景,如嘉靖皇帝沉迷道学不理政事,无人敢劝,在言官的进谏下未做出过于出格之事。言官这些行为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89#
 
严嵩、张居正两人,一个谋私,一个为国,都是名为内阁首辅而实为宰相。这两人一个为了迎合皇帝,一个为了国家利益,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这说明明朝的文人阶层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0#
 
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明朝形成朝审定制: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吏部尚书秉笔。据此可知,明朝朝审制度的实行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1#
 
到了明代,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也因而受到严重影响。这一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2#
 
明太祖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不得读书识字。但明宣宗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更是在宫中设内书堂(太监学习的处所)。这种变化的出现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3#
 
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设置不断变化。以下对历朝历代中枢机构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①丞相府是行政中枢,丞相为三公之一,是主要的辅佐大臣
②中枢机构变成皇帝直接统领的三个机构,同在政事堂议事
③中央常规中枢机构削弱,决策活动转移到皇帝亲信的臣僚
④废丞相,选文官协助处理奏章等,逐渐成为实际中枢机构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4#
 
明朝“票拟一批红”的流程是:文书房送奏章到司礼监,司礼监直呈御前,皇帝御览后再发回司礼监、文书房并交送内阁票拟,内阁拟票后再送文书房转呈司礼监,司礼监上呈皇帝,最终由皇帝批红后按原路返回文书房交六科抄出。明英宗因为年幼无法亲自处理奏章,只能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由此说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5#
 
明代,不经内阁票拟而直接自宫中下发的旨意,称为“中旨”。明武宗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曾“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打击朝中文官。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6#
 
明初鼓励天下臣民上言四方利弊,并设立建言会议制度,由礼部每年定期召集九卿六科专门讨论民情建言,“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此举有利于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7#
 
明朝的郑和船队常常在东北季风强劲的三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远洋航行。同时,郑和船队还利用了这一时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自北向南顺利远航。这表明当时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8#
 
明代内阁公文往来,嘉靖隆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犹自称翰林院,内阁中的文渊阁印“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明末万历朝修《会典》时,仍将内阁职掌附录于翰林院条下。这表明明代内阁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99#
 
明代皇帝在文书制度基础上增加了行移勘合,即中央官署发到地方部门的文移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 “相同则行之”。明代这一做法旨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标记
100#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整顿服饰礼制。他废弃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承袭古制,严格等级,职官朝服,以袍衫为尚,用冠冕衣裳。凡遇大祀、冬至等重要礼节,不论官员职位高低,都要按传统戴梁冠,穿赤罗衣裳。朱元璋的举措意在 (1.0 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本题讨论
 
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时间:100分钟
未答题: 已答题:0 答错题: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