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
考试中心
?
2021届广州市零模历史试题
我参与的考试
|
我的错题集
|
试卷帮助
|
手机版
2021届广州市零模历史试题
作者:
一夜飞渡
, 发布日期:
2020-10-03 09:59
, 已浏览:
436
次, 已答卷:
0
次, 您已完成
0
次答卷
标记
1#
1. 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 (4.0 分)
A. 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
B. 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C. 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D. 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2#
2. 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4.0 分)
A. 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 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 影响
C. 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3#
3. 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4.0 分)
A. 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 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4#
4. 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光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4.0 分)
A. 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
B. 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
C. 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5#
5. 张之洞主张“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担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发展实业,兴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 (4.0 分)
A. 张之洞率先兴办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B. 实业救国思潮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之路
C. 地方官员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
D. 湖北的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重视支持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6#
6. 有学者分析近代中国话语流变,列出一个图示(如下图),认为近代中国是在1900前后出现了与“国家”相关的“国民”概念,同一时间还出现了与“国民”相关的“民”、“新民”等一些概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4.0 分)
A. “臣民”时代的知识分子完全站在君主的角度发声
B. “国民”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C. “国民”等新概念的出现反映了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
D. 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从“臣民”到“国民”的话语流变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7#
7. 1945年8月中下旬,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速到重庆“共定大计”;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暨驻华美军司令魏德曼将军也向毛泽东发出了邀请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经慎重考虑,决定同意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中共此举 (4.0 分)
A.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建
B. 受到来自美国方面的军事压力
C. 利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D. 受到国民党内各派的普遍欢迎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8#
8. 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4.0 分)
A.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9#
9. 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 (4.0 分)
A.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
B. 企图克服民主政治弊端
C. 提高了公民的社会地位
D. 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0#
10.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论》,同年,北美英属殖民地为反抗英国的压迫发表了《独立宣言》。这反映了 (4.0 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确立
B. 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实践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D. 启蒙思想对欧美的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1#
11.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主管文化外交的国际文化关系局,来推动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文化交流。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还主持一个“学说宣传项目”来与社会主义学说进行对抗和攻击。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 (4.0 分)
A. 宣传美国价值,实现和平演变
B. 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多元文化
C. 拉拢苏联等国,应对日本挑战
D. 帮助苏联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2#
12. 从1948年到199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影响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4.0 分)
A. 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下降
B.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后果
D.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发展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3#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25.0 分)
该题自我估分:
(满分:25.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
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2.0 分)
该题自我估分:
(满分:12.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5#
15. 材料 唐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和工商业、服务业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动,突破了原有的官府户籍控制和管理体系。为此,唐政府提出“乡村户”和“坊郭户”,施行城乡户籍分治。针对因京畿集中政府各级机构,造成京畿地区的民户杂役繁多、不堪重负的窘境。政府主动适当开放一些杂任杂匠岗位,由“无籍及浮籍人充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在各地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临的两大困境——户籍管理和财政税收问题,也给如何解决城市外来浮寄人口提供了基本思路。
——摘编自宁欣《唐朝如何管理城市流动人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15.0 分)
该题自我估分:
(满分:15.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6#
16. 材料 继这些和约之后是东西方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和。这种不和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用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崩溃后在欧洲和亚洲出现的巨大的权力真空来予以解释。这些真空要求对权力关系进行某些根本性的再调整。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样的再调整也是很难安排的,正如拿破仓战争后的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所表明的那样。二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即到来的冷战中最引人注目的表现是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对希腊内战的干预。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前年秋天就已在希腊北部山区出现。重新爆发内战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状况太糟,使得许多穷困的农民都加入了起义者的队伍。另一个原因是国际形势日益恶化,使苏联集团唆使和援助游击队反对英国支持的雅典政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杜鲁门总统干预希腊内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西方之间日益不和带来的影响。 (15.0 分)
该题自我估分:
(满分:15.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标记
17#
17. 材料 萨镇冰(1859—1952年),生于福建福州,中国近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北洋政府的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是福建水师派往国外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威海卫之战中,负责守卫日岛。积劳成疾病倒,夫人陈氏从福州赶来欲登舰探视,被他以“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的理由拒绝。率守军英勇抵抗日军11天,直到炮台损毁,炮弹告罄,才奉命撤回刘公岛。
辛亥革命期间,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
抗战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大后方宣传抗日,发动了许多爱国能人志士加入抗日队伍,还结合自身专业给军队提供有效的建议。建国前夕,以病为由拒绝前往台湾,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革军委委员等要职。1952年4月10日,病逝于福州。萨镇冰的一生,可谓:“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摘编自《锐舰:海军耆宿萨镇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萨镇冰一生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就萨镇冰“传奇一生”的时代背景。 (15.0 分)
该题自我估分:
(满分:15.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释
本题讨论
总分:130分 及格:60分 时间:50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未答题:
已答题:
0
答错题:
提交试卷
暂停计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