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芃的主题报告(内容摘要 )

[复制链接]
一夜飞渡 发表于 2020-12-15 19: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10月19日至10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刘芃主任的报告首先就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教考分离的现状,强调这是趋势,只会加强。出现目前教考分离的原因,他指出存在以下五个方面:(1)教材的问题: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托,但并非拘泥于教材,况且目前教材版本的多元化,对不同内容在教材中的讲述详略不同,为显示公平性不可能依据某一本教材作为命题的依托,试题的材料不会来自于任何一种版本之中,只能是更多的注重依据材料且材料来源于教材之外,并且透露命题组人员并不看教材。(2)文本的呈现形式:教师仅仅面对教材和教参这一传统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适应目前高考的命题要求,高考试题在命制时采用的是大量新颖、陌生甚至前沿的全新材料,这与教材呈现的材料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大量使用原始的真实材料。日常的教学中呈现的材料与高考的文本材料雷同的可能性几乎不复存在。(3)内容的构建不同:教学主要是解决的是什么?高考更多的是侧重于考察为什么?教材在呈现的时候侧重于陈述历史事物的过程,高考则侧重于解释历史事物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什么,故而感觉材料的陌生。(4)要求的纬度不同:教学是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日常教学背景下是考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为达到具体的教学要求;高考是选拔性质,是在忽略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高于教学目标,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不是了解学生普适性的目标达成,通过高考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流。并进一步指出高考命题具有随机性,并不刻意回避某些知识,但又指出高考命题可能会呈现出某种趋势。


因而不要指望降低难度。考试永远难以做到皆大欢喜。努力提高教学才是现实。

随机性也是考试的天然属性之一。考试只有趋势,在原来的考试中呈现出来。

目前考试和教学的关系——距离越来越大。不知是我的问题还是你们的问题。不存在对错,不存在前后。我理解在大家的困惑。距离拉大的考试是失败的考试。如果绝大部分题目不可理喻,考试是失败的。希望大家理解结论——距离越来越大,距离永远存在,可能继续扩大,永远不要指望考试难度大降。考试只是一种工具,宁可难度大一些,把学生区分开来。区分度的本质是难度。每一道题都应该具有选拔功能。我是坚决的水平考试的支持者。选拔考试是不得已的。

抽样的性质就是随机性。提醒大家,对选拔性考试不要抱任何幻想——压力会大。个人认为考试水涨船高。90年代考试与现代考试试题大不一样。我个人觉得这条路早晚得走到头。下一步高考改革,重心下移。

上述原因的具体分析

1.教学的模块化与现行的线性化考试矛盾   模块的方式是好的方式。不管怎样要教好。历史的事物只有赋予过程性才有意义,才能显示它的存在。应该是过程性的,而不是模块化的。如评价孙中山,事迹20多处。且离不开其它模块的存在。要完善和加强历史的过程性的意义的。教材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过程性的事物怎么处理。考试一般都是考查历史事物在某种过程中的特点。怎样把模块消化到线性过程中去,还历史本来面目,增强历史学科性。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比较薄弱的背景下。将模块东西线性化到历史中去应该是教学要注意的。历史事物在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与科研的不够:中学教师面对上千学生,教学视野受到限制,也不要求达到研究水平。但中学教学研究的确不够。对教学内容不是就是它,是驾驭它,研究它,展开它升华它。差距主要差在教师的教学视野不够,教学科研确实不够。至少对主要问题有一个了解。不是告诉学生多少,是启发了多少,这个是主要问题。考试不是追求最前沿的,但不落后于现在学术界已经得到共识的问题。如洋务运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问题。随着社会情况变化的。不了解造成教学陈旧。考试说到底是思维与思维的对峙,思想与思想的沟通。创新前提是自主,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方向也要了解一些。

3.学生接受能力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不能承载过多过重,这是前提。人文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大量的历史事物需要赋予意义。历史就是历史的话也能创造现实。理性特点是历史本然的东西。关键是教师给学生多少。 历史学科:概括、比较、考证等方法,到底给学生多少。这些学科工具的渗透没有的话,教学就是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用这些进行解释。这种方法贯穿到整个考试试题。这些年的题目更多引进了这些工具,构建了历史学科理性思维的特点。如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选择。当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理性思维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历史年表型题就是个典型事例。

4.题目的呈现形式与知识结构的差距   试题的呈现形式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不大上号。如图,习惯于简单的文字,不习惯多种呈现形式。例如图的信息含量很大。找出图中的一两处不同来。学生不知道怎样找。题目中有从政治角度……。

三.怎么做

1.改变教学观念    变授业为解惑,变解惑为传道。解惑——历史概念,

①建立系统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古代的集权现象,放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去看,这就是道。历史概念放在过程中去检测去充实。这是历史研究的老方法。成系统的历史概念体系。现存的历史概念和结论不了解,不会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

②知道利用史学的方法   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第一手材料可能更好。《后汉书》可能比《汉书》更可信。是对学生素质的训练,是解惑的内容。

③学会用解释的方法   没有历史解释,历史就不存在。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解释。怎样用最短的篇幅和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解释。叙述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现在评卷对考试的功能损害比较大。给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把历史学科当作人文史来讲。当作理解人、族类、世界发展史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至高点。这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最理性的东西也是最感性的东西。教学中有三五个重点就够了。给学生这样一种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光教历史教材,要教历史。人文历史的教育功能就在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很重要。这样了才会有行为的指导。学生没有过错,错在教师。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

2.整合教材  ①看其它教材,考试是面向几本教材,试题的呈现形式是为几种教材搭桥的,没见的也能做,见了的能入手。了解不同教材的详略与优点,总之考试避免在教材上厚此薄彼。②把模块的教材变时序型的教材,如把政治、经济、文化放在一起。尤其是大的政治、经济等。用学科体系来解决历史事物。

3.纲举目张  纲指到底要抓什么?历史事物有许多表象,最重要的是历史特征,历史特征就是纲。历史特征是解读历史的正确方法,也是题目构造的主要方法。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历史现象来反映历史的特征性的东西,不仅是现象反映的本身的东西。教学中抓住特征性可以事半功倍。兔子和树林放在一起让大家能相遇。历史特征就是守株待兔相遇的地方。解读历史介绍其中特征性的东西,正如介绍一个人。

4.扩大材料视野   教学上要举重若轻。启发性教学就是这样。学生得到的是思维的训练,训练到位了,学生不会害怕。说到底也是教师教学的问题。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