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必考题

[复制链接]
一夜飞渡 发表于 2020-10-3 14: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卷: 2021届广州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题



二、必考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之后出仕为官,当时从事的是“季氏史”,也曾做过“司职吏”。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其从政生涯的巅峰是出任鲁国大司寇。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另谋仕途。十四年后,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
——据《史记孔子世家》译编
材料二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还说“美德即知识”,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蛇”。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于死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
——戴维罗比森《伦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在传播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春秋晚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社会变革。新兴生产力发展,公田转化为私田;诸侯兼并战乱不断;学在官府的状况被打破;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崩溃的局面;孔子建立的儒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导致其仕途不顺
(2)异:对象不同:孔子游说诸侯国君,苏格拉底对民众演讲;内容差异:孔子传播儒家道德,苏格拉底传播理性美德;价值追求:孔子以济世致用为方向,苏格拉底以真理美德激发人们思考;手段不同:孔子晚年专心文教,苏格拉底坚持真理演说。
(正确答出其中2个方面的差异即)
同:内容:关注社会道德变迁,致力于建设新道德;手段:弟子辑录成书;形式:简化成语录体;影响:成为东西文化的源头(正确答出其中2个方面的相同点即)


本题解释:
(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社会变革。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新兴生产力发展,公田转化为私田;从社会环境看,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乱不断;从教育状况看,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状况被打破;从政治制度看,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崩溃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建立的儒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导致其仕途不顺。
(2)异:对象不同:根据材料“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可知,孔子游说诸侯国君,苏格拉底对民众演讲;内容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传播儒家道德。根据材料“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知,苏格拉底传播理性美德;价值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以济世致用为方向。根据材料“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以真理美德激发人们思考;手段不同:根据材料“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可知,孔子晚年专心文教。根据材料“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虻’”可知,苏格拉底坚持真理演说。
同: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和孔子关注社会道德变迁,致力于建设新道德;手段:根据材料“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可知,弟子辑录成书;形式: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论形式看,两者的思想都简化成语录体;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成为东西文化的源头。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