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本版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智学课程网
›
教学研讨
›
学术研讨
›
彭淑庆:评价农民起义不能走极端
返回列表
彭淑庆:评价农民起义不能走极端
[复制链接]
fighter
发表于 2021-9-22 20: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ighter 于 2021-9-22 20:21 编辑
作者:彭淑庆
来源:
《历史评论》2021年第3
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阶级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和参加起义就是民心所向。历史一再证明:民心向背是无法被裹挟的,漠视农民生存权益必将给统治者带来覆灭。
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频繁发生并有一定周期性的客观现象,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农民起义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制度,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一论断是史学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而取得的共识。然而,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论调,无限放大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消极面,完全抹杀其正义性和历史价值,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有违史学的客观精神。
客观的历史存在
有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是个伪概念。其所谓的理由是:其一,历史上多将农民起义视为“暴乱”,海外学者也几乎不使用“农民起义”概念;其二,农民起义领袖绝大部分不是“农民”,故农民起义“名不副实”。这在史实、逻辑和史观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将农民起义斥为“暴乱”,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立场上的倒退历史观。
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为反抗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爆发的武装斗争”。这是史学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以古人或海外学者不使用“农民起义”概念,就否认农民起义的客观存在,这是蔽于名而不知实。
其次,“农民”和“农民阶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农民”是一种职业名称;而“阶级”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所以“农民阶级”包括但不限于耕地的农民。例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中的“戍卒”,本质上是被征发“戍役”的农民;再如,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原为失去土地的“流民”,自然也是农民阶级的一员。
最后,把农民起义领袖是否出身“农民”作为定性农民起义的前提和关键,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又重蹈了过去“唯成分论”的覆辙。
众所周知,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对农民起义而言,起义队伍是否以农民阶级为主体,或者说起义是否主要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才更具决定意义。
诚然,判断是否为农民起义,既不能单纯以领袖人物的职业身份为依据,也不能机械地以队伍中农民占多数就盲目认定,还应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根据斗争的纲领、目标等具体内容进行综合判断。否则,就很容易把农民起义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相提并论,或把古代农民起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混为一谈。
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但在形式上突出表现为农民与官府的矛盾。因此,往往可以用“官逼民反”概括农民起义的发生和发展。有人据此臆断:农民“只反国家,不反地主”,农民起义“非为反抗地主阶级”。这种观点淡化或否认农民与地主、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农民起义表现为“官逼民反”,不代表农民不反抗地主阶级。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朝廷与民众的对立,也就是官民矛盾。虽然,地主与代表国家政权的官僚和皇帝之间有时也存在利益冲突,但三者相互依存,都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或间接占有者,都是寄生于封建土地制度、靠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生的统治阶级,官府和皇帝不过是地主阶级的集中代表。农民起义将矛头指向皇帝暴政和官僚腐败,正是指向整个地主阶级。事实上,每次农民起义后,开明一些的皇帝也不得不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向农民阶级作出一些“让步”。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参加起义“不是为了土地”,亦“非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裹挟”起义。这种观点无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也忽略了他们的抗争精神,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封建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所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都会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之类的口号。
此外,农民既不惧“裹挟”,也不会轻易地被“裹挟”。
常言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方面,农民对于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具有极强的忍耐力,若非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一般不会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为了自身利益,首先是摆脱饥饿、摆脱被剥削和被奴役的悲惨命运,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不得不参加起义,因此要说有“裹挟”,那首先是因为地主阶级的“裹挟”,没有这种“裹挟”,起义无法发动起来,更不可能发展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历史作用不能一笔抹煞
关于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学术界曾有过“否定论”和“肯定论”之争。特别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起义一度被“绝对美化”,并被视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这自然是一个极端;但一些人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农民起义导致“社会经济极大破坏”、“生命财产极大损失”、“传统文化极大摧残”,甚至使“外患加剧”,完全否认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是将一切罪恶归结于农民阶级的短见。
第一,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实现的。
当封建统治苛暴腐败、土地兼并和流民现象严重的时候,就会导致生产关系的扭曲和阶级矛盾的激化,进而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民起义通过迫使统治阶级“让步”,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变革上层建筑、调整生产关系,最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功能。
第二,历史发展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因此,应从历史的长时段和大格局去评判农民起义,而不应将目光局限于碎化的历史片段。
第三,肯定农民起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其历史局限性。
对有些农民起义中出现的封建蒙昧思想和残暴杀戮行为,既无须刻意隐讳和美化,也不应无限夸大和诋毁。农民阶级毕竟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在小农意识和皇权思想禁锢下,农民阶级的最高斗争目标不过是通过改朝换代来改善生存现状,所以古代农民起义多以失败告终,并且始终无法摆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命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阶级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和参加起义就是民心所向。历史一再证明:民心向背是无法被裹挟的,漠视农民生存权益必将给统治者带来覆灭。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我们不应该苛责、蔑视、诋毁农民起义,而应本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的态度,正确认识、理解农民起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引自中国历史研究院。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
每日签到
、
宣传推广
、分享资源、
互助问答
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
问答广场
”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 微信 扫描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fighter
仁者
6
关注
32
粉丝
970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推荐阅读
更多+
会员达人
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