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徐燕: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的牛耕技术

[复制链接]
fighter 发表于 2021-2-18 1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fighter 于 2021-2-18 11:37 编辑

作者:徐燕来源:《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乃至基本上普及于全国。铁犁和牛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所以,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前活动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人们田间耕作场景和牛耕技术,本文拟就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牛耕图来探讨两汉的牛耕技术。


一、汉代牛耕画像石的分布地域和牛耕方式


牛耕起源很早,关于牛耕何时出现,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中国牛耕西来说”,有始于春秋说,还有始于西汉武帝说。我认为,关于牛耕的起源问题,要参照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资料,两者结合起来探讨,才能得出较正确合理的结论。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牛耕的最早记载是在四千多年前已有牛耕,如《山海经·海内经》曰:周族的祖先,“后稷播百谷。翟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晋)郭璞注日:“始作牛耕”,虽然袁珂校注日:“《大荒西经》作,‘叔均始作耕’,无‘牛’字,《御览》卷八二二引此经亦无‘牛’字。”但是这些记载足以说明此时已出现耕作技术,至于是否用牛作牵引动力,还不确定。再从考古材料来看,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和商周的石犁都很多,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均有发现,其分布面积之广也足以说明当时耕作技术较成熟。确切记载牛耕的文献是《国语·晋语》、《论语》,说明春秋已有牛耕,但并不能证明牛耕始于春秋。所以牛耕的起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战国时期,铁犁出现,牛耕技术进一步发展。到汉代,牛耕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从各地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可以清楚地看到。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都是东汉时期的,共有十三幅,其中包括两幅壁画。这些牛耕图画像石大分布在北方地区,有内蒙、山东、陕西、山西,南方地区只有江苏境内出土两幅。具体材料如下表。   

8d736af228bbe38179622da0216bf7d3.jpg                                          

由这些画像石的分布地域可知北方的牛耕较南方普遍。究其原因,除了政治上官府对牛耕的重视程度有轻重之别外,地理条件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方地区土壤较干,农作翻土靠人力效率低下,只好用畜力作牵引动力,以犁耕作。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火耕水褥”足以生活,就别无他求了。《史记·货殖列传》日:楚越之地,“‘果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寙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方地区土壤肥沃湿润,易于耕耘,用传统的翻土农具锸、铲、攫即可,无需牛耕。再者,牛耕是以水牛拉犁,北方多水牛而南方少水牛。
汉代牛耕使用的是长直辕犁,曲辕犁要到唐代才出现。由以上十三幅图分析,根据所用犁具的不同将其分为五种牛耕方式:第一种包括有山西平陆出土的东汉牛耕壁画、江苏泗洪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和陕西绥德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于二牛抬杠单直辕犁(图1);


72081a90fd9bf3bcdfcd1ddda3b8ed34.jpg

图1  二牛抬杠直辕犁(陕西米脂出土)

第二种类型是山东滕县黄家岭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于犁梢与犁底一体的二牛抬杠单直辕犁(图2);

17a31726729cdb014cb84689816334d6.jpg

图2 二牛抬杠单直辕犁(山东滕县黄家岭出土)


第三种类型是陕西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于一牛牵引的单直辕犁(图3);

68072bfcd827c856a3e4ed6720c347e3.jpg

图3 一牛牵引单直辕犁(陕西绥德王德元墓出土)


第四种类型是江苏睢宁汉沟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于二牛牵引的双直辕犁(图4);

2ebae2725219d1b78bd3e90683d2b70a.jpg

图4 二牛牵引双直辕犁(江苏睢宁汉沟出土)


第五种类型是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属一牛牵引的双直辕犁(图5)。

8045b12465702d0ff349968ddfed9cfc.jpg

图5 一牛牵引双直辕犁(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


如从畜力种类和数量来看,又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一牛拉犁,一人扶犁式,如陕西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见图3);第二种是二牛抬杠、一人扶犁式,如陕西绥德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图6);

ba71c08aa87d21d7afef0be601a0aabe.jpg

图6 东汉牛画像石(拓片)陕西绥德出土


第三种是二牛抬杠,一人在前牵牛,一人扶犁式,如江苏泗洪重岗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第四种是一牛一马抬杠,一人扶犁式,如山东滕县黄家岭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见图2),其中以二牛抬杠、一人扶犁这种耕作方式最为普遍,并且延用至唐宋以后。
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以一牛一马抬杠耦耕,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作情况,是我们研究汉代农业的极其珍贵的材料。1933年山东滕县黄家岭出土的耕耱画像石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此石纵55厘米,横187厘米。画面分为二层,上层为迎谒和锻造兵器场面。下层为耕作场面:中间有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藕耕者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值得注意的是,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督农民劳动的监工。这幅画像石反映了汉代地主庄园依附农民集体耕作的真实情景,也是最早反映以畜力引耙耱地的具体形象,是反映汉代整地情形的珍贵资料。汉代庄园经济的支柱是农民,农民辛勤劳动,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连小孩和妇女都来帮忙,可见其辛苦程度。画面从左至右表现的依次是耘地、耕地、耱地,这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有利于保墒,可见汉代的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很高的。

二、汉代牛耕技术的发展


西汉初年,由于经过秦末的暴政和后来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实行“重农抑商”、“轻徭薄赋”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秩序较快地稳定下来,社会经济也恢复发展,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当时的冶铁业有很大的发展,国家实行冶铁私营政策,社会上以铁冶为业的人很多。富商大贾有冶铁者,小商小贩有冶铁者,诸侯王侯靠其政治权力冶铁的都很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冶铁业的兴盛给牛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制作强韧耐用的铁犁成为可能。
但是,西汉初年铁犁和牛耕的使用面仍然很狭窄,仍局限于黄河中下游的部分地区;淮河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仍不曾使用过铁犁和牛耕。《汉书·地理志》(下)曰:“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这里的耕作方式不用牛耕,而是用铲、攫、锸等。北方此时也并未普遍使用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至今可以确认出有西汉前期铁犁的遗址只有一处,即山东滕县古薛城遗址。接近于这一时期的铁犁,发现也不多。这说明了此时的铁犁和牛耕技术未怎样推广。
汉代较大规模的推广牛耕技术有两次:第一次是武帝末年,具体主持此事的是搜粟都尉赵过。第三次是东汉前中期刘秀及明帝、章帝等。
赵过推广牛耕,《汉书·食货志》(上)曰:“率十二夫为田一牛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十二夫为一千二百亩,合汉亩五顷。“耦犁”,有人释为“二牛抬杠”,三人的分工是一人在前边牵牛,一人在后边扶犁,第三人是在辕头的一侧掌握犁辕,以控制犁头入土的深度。也有人认为“耦犁”是二犁并耕,一牛一犁。赵过推广牛耕,在全国相当大的范围内实行,“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这里所说的范围,至少已包括了今陕西、山西、河南和内蒙古的大地区。所谓“边郡”、“边城”,可能范围不限于居延一地。可是尽管这样,直到西汉末年,铁犁和牛耕技术的推广还很有限。其范围虽已超出黄河中下游,但仍限于中国的北部,东达山东,西达甘肃中部,北达内蒙古和辽宁,南达河南中部。此时,牛耕在南方似仍是空白。
东汉前中期是牛耕技术的大推广时期。这次的推广和刘秀及其子孙即明帝、章帝等任用了一批“循吏”分不开。这些地方官勤于政事,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掀起了第二个推广牛耕技术的高潮,这对牛耕技术在北方普及并大力向南方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汉书》记载:庐江郡“百姓不知牛耕”,王景为太守,首先修复了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九真民也是:“不知牛耕”,任延为太守,“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关于铁犁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到目前为止,属于东汉的铁犁和牛耕图,己在全国五十余处被发现,分布在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贵州、广东、福建等十五个省区。估计未被发现的还相当多。这已足以和文献记载相对照,说明铁犁和牛耕技术推广所达到的程度。简单说,在北方已基本普及,这可以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边远省份有铁犁出土为标志,在南方已有很大的推广,还可以四川、贵州、广东、福建等省有铁犁出土为标志。
所以,汉代是我国牛耕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发展的区域是由北方逐步向南方推广。

三、牛耕图画像石出现的时代背景


前文已经提到至少在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发展到汉代,牛耕技术应该己经很成熟了。虽然西汉时,牛耕的应用地域有限,多集中在北方,但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推广应用了。东汉的牛耕图画像石反映的耕作技术显然很成熟,发展到如此程度绝不是一日之功,由东汉画像石推之,西汉的牛耕技术也应该较为成熟,在一定区域内应用。为何唯独不见西汉石室墓出土牛耕图,东汉却广出牛耕图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丧葬习俗的变化引起的。两汉虽然都实行厚葬,但西汉承秦之弊,在埋葬习俗方面,汉初的个别帝王,还能采纳人臣的意见,主张薄葬。《史记·孝文帝纪》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也,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身,无甚不取!……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当然统治阶级所主张的节俭是有限的、相对的。但是也对当时的厚葬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及至东汉,地主庄园经济日趋成熟,他们世代相传,成为地方一霸。这种经济反映在埋葬习俗上,就是:绵延数百年,持续几世代的大家族墓和一墓内埋葬几代人的墓地兴起了。同时,由于东汉官仕的渠道之一是郡国荐举,许多地方豪强为了获得荐举的机会,首先就要“求名”,而最能“求名”的则是“孝悌”,最能表现“孝悌”的又是厚葬。因此,东汉时期的地土阶级厚葬之风非常盛行。从墓葬形制来看,此时流行画像石墓,这是由西汉晚年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发展而来的。墓室的结构布局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画像的题材很广泛,主要是表现地主官僚阶级的生活和事迹。这些地主官僚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庄园是他们值得炫耀的财富,所以庄园农民集体劳作的场景便成为画像石的重要题材之一。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集团长期交替掌权,政治越来越黑暗,封建剥削压迫也越来越沉重。与此同时,封建豪强割据势力大大加强,庄园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每个庄园不仅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同时也是武装割据的军事堡垒。依附于庄园经济而产生的画像石墓继续流行,牛耕等农业题材的画面仍是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汉代牛耕画像石是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的产物,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牛耕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应用情况。

作者徐燕,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注释从略,转自中国历史评论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6关注

31粉丝

970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