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课程网

标题: 方诚峰||从唐宋宰相概念论君主支配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fighter    时间: 2021-4-6 19:49
标题: 方诚峰||从唐宋宰相概念论君主支配模式
本帖最后由 fighter 于 2021-4-6 19:50 编辑



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然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宰相”从未作为一个正式的官称出现。即使辽朝使用了“宰相”之名,也只是对契丹语“”的汉语意译,而不是借自汉语的词汇。正因如此,针对“宰相”概念的讨论应先于实在的宰相制度。
   
前辈学者对于中国古代的宰相,已形成一种广为接受的认识:宰相往往来自于“内朝”即君主的私臣,完成“外朝化”后成为“百僚之首”,即是宰相。宰相作为外朝化后的百僚之首,其所托身的“官僚制”多被认为是对君权的一种限制。另有学者在决策、行政之分的框架下理解中国古代的宰相,认为宰辅乃“中央行政体制”之首,同时又是“中央决策体制”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祝总斌认为:中国古代宰相的两个必要条件,是议政权、监督百官执行权,且后者更为根本;君主与宰相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与上述认识有所不同,日本“唐宋变革论”者参照欧洲近代史,认为从唐到宋的政治体制已由中世贵族合议政体演变为君主独裁政体,宋以后的宰相成为君主之顾问、秘书官,强调了宰相之于独裁君主的依附性。
   
上述对中国古代宰相概念、君相关系的经典理解,依托于官僚制、决策—行政之分、绝对王权等近现代国家、政治概念。这固然有助于深入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但不免将古代王朝视为近现代国家的初级版本,亦会带来遮蔽。

与此不同,本文试图从唐宋时代的文献与制度、政治出发,探索的核心问题是:唐宋“宰相”这一概念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唐宋君主支配王朝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文章首先将分析唐宋时代两篇关于宰相的论述,一是唐代杜佑(734812)《通典》的“宰相”条,二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成书的《册府元龟》之“宰辅部”总序。这些文本所展现的唐宋宰相概念的基本要素有二:一是“枢机”,即“近要之官”;二是“总统”,即统摄百官百司。二者之中,又以枢机为基础。其次,本文将上述文本分析的结论置于《通典》与《册府元龟》所在的唐宋历史之中,以理解枢机在王朝结构中的角色。最后试图说明,包括宰相在内的诸种枢机,是唐宋君主支配天下的关键设置。


一、《通典》与《册府元龟》论“宰相”



如前所述,官制中本无“宰相”,而在关于中国历代官制的撰述中,唐代杜佑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所进的《通典》中第一次为“宰相”专设条目,分别见于其书卷一九《要略·宰相》、卷二一《宰相》条,记事自传说时代至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要略》部分是总述,《宰相》条则有更具体的解释。


《要略·宰相》开篇云:

      
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


先秦时代的六相、十六相、左右相的具体所指,杜佑在《宰相》条引经据典做了解释: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为一,得祝融而辨南为一,得风后而辨西为一,得后上而辨北为一,谓之六相。)虞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上,(后土,地官也。)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揆,度。成,平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为一,内平外成,(内,诸夏。外,夷狄。)谓之十六相。(亦曰十六族。)

及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武丁,殷之高宗也。得贤相傅说,于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

不必追踪记事的可靠性。对上引杜佑所述先秦时代的“宰相”略做梳理,可制成下表。



(, 下载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