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

[复制链接]
fighter 发表于 2020-10-13 0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卷: 临川二中2018高三月考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一千三百余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摘自《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之一:“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蔡州之战是金国灭亡之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最后一次科考试题的命题意图,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何种能力?









参考答案:
(1)历史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形成了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原因: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世界意义:形成了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通过考试录用官员,一方面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官员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意图:当时清政府面临列强环伺的问题,如果远交近攻,会不会引狼入室?尤其是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金、元的兴起,已经牵扯了辽、金的大部分精力,宋为了图燕赵土地,才跟更强大的联合,去对付较弱的。不能因为急于消除眼前的小患,养成长久的更严重的大患,意在问考生“以夷制夷”是否可取。
能力要求:注重以史为鉴,考察考生以史论今的分析能力,通过历史的兴替来明白当世的治国之术。


本题解释:
由“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结合所学知识从打破特权、扩大来源、提高素质、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一问由由“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概括即可。第二问由“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可以概括出形成了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另外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从文官制度可以提供人才、提高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晚清中国学习西方策略是否合适回答;意图结合诗句以及历史史学功能回答即可。本题第二小问属于难点,学生很难突破材料中史料的意图,解题关键要结合材料这时间1905年,暗指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借用古代历史讽刺现在。体现出史学以史为鉴的功能。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6关注

32粉丝

970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