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论》傅正:因为致用,才更需要求真

[复制链接]
fighter 发表于 2020-10-3 09: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fighter 于 2020-10-3 09:12 编辑

作者:傅正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3期

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问题只在这面镜子如何铸就,如何照人。须知史料只是铸镜之铜,镜之成型亦有待人工,成型之镜更需要看它供谁使用。

两司马是对立的两橛吗?

一门造福社会的学问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同理,一个好的学者既需要说真话,也需要服务现实。“求真”与“致用”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然而,近些年来却常见有人挑战这一准则。比如有学者在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部中国通史的典范之作时就说:“把研究历史的目的规定为给人以政治的道德的教训,属于一种幻想。‘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便是这种幻想的表现形式。令人感兴趣的是它为什么在唐宋以后反覆出现,以致在司马光身上,几乎完全消失了司马迁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尽管人们常把两司马的史学成就相提并论。”

按照这一看法,司马迁沉浸于“古今之变”,而司马光则纠结于“以古为镜”,对于前者而言,历史学是一门纯学术,对于后者而言,历史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求真和致用是相互矛盾的,仿佛没有用的学问才是好学问,追求学以致用就是玷污学术的纯洁性。事实果真如此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察史学在传统学术体系当中的位置。汉代尚未有经、史之分,史书列在六艺略“春秋”类下,史学不过是春秋学的延伸。司马迁受学于今文经学家董仲舒,故在他眼里,《史记》不只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今文经学著作。春秋学者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用以约束帝王,史学既然附丽于经学,其目的也在于此。司马光的“以史为鉴”又何尝不是用史学来约束帝王呢?准此而论,两司马的差别并不是求真与致用的差别。经学的发展有一个逐渐切近人事的过程,司马光把史学当作道德学,难道不是历史的进步吗?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图为司马光手书《资治通鉴》残稿  中国国家图书馆/供图

看起来,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问题只在这面镜子如何铸就,如何照人。须知史料只是铸镜之铜,镜之成型亦有待人工,成型之镜更需要看它供谁使用。

新史学的镜子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新史学》一文,文中特别引用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邻家之猫的比喻,来批评中国旧史学关注的是“无用之事实”。我们常说历史学研究过去的事实,但事实不可胜数,显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应当成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梁启超批评中国旧史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治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也”。这番谴责未免苛刻,中国旧史学当然绝非“不知有今务”,否则何来“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反过来说,他的批评又是正确的。在列强纷争的近代世界,旧史学将上古圣人的法则视作治国安邦之典范的想法早已不敷使用,中国倘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考据上古而为今天立法。恰恰相反,认识今天才是认识古人的前提。

梁启超认为,现代史学必须既是民族的,又是科学的。关于民族性,梁氏认为传统史学“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历史学不是无用之学,史学之用不在一朝一代,而在中华民族;不在一家一姓,而在人民群众。司马光的问题不在“以古为镜”,而在这面镜子只照君王,不照群众。关于科学性,梁氏批评中国旧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并举地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以现代科学为模铸镜,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史学研究者应该放弃孤芳自赏的心态,向实用科学取经,把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不以致用”的由来
这里十分有必要论及与梁启超论战的对手章太炎,今天学者“无用就是求真”的种种论述,多半跟章氏有关。章太炎自从走上革命道路,就处处与康有为及其附从者针锋相对,凡康党吹捧者,则必遭章氏挞伐。

例如康有为一再宣称自己的今文学受到常州学派的启发,章太炎便一再猛烈批判常州学派。早前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魏源曾斥责惠栋、戴震等乾嘉学者争治汉学,“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以传统的眼光看,说一个人学问“无用”是对他莫大的侮辱。但章太炎反其道而行之,宣称“无用”就对了:“吾特未知其言用者,为何主用也?......今观世儒,如李光地、汤斌、张廷玉者,朝读书百篇,夕见行事,其用则贤矣。”此语实则讽刺李光地等满嘴仁义道德,腹中却尽是功名利禄。其实对于章太炎而言,魏源只能算个小人物,章氏《订孔》一文出,“一时群言,多攻孔子矣”,章太炎可谓是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先声。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外危机,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家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图为魏源《海国图志》书影  南京图书馆/供图

公允地说,章太炎批判孔子多出于一时激愤。究其原因,除了不满于康党打着“孔子改制”的旗号鼓吹保皇外,亦深受日本国粹主义的刺激。比如日本国粹派领军人物陆羯南曾宣称“日本人殆先天的儒教信徒”,是因为日本人的气质与儒教真正相合。陆羯南的论述有如梦呓,无疑不符合事实,但却流行于当时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且遗毒深远。章太炎一贯主张“以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如今“国粹”却为日本人据为己有,他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可以说,章太炎批判“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既是出于革命的需要,更是爱国主义立场使然。1909年,他在给学生钟正楙的去信中说道:“仆虽寡昧,略识民族盛衰,学术蕃变,所望于友朋者,处为佚民,出为国士,学在求是,不以致用,用在亲民,不以干禄。”这番话无疑是在号召学者不要为反动统治阶级做学问,而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


双重标准下的“客观公正”


不幸的是,章太炎的“学在求是,不以致用”反复为后人提起,但下半句“用在亲民,不以干禄”却常常被人遗忘。那时的章太炎大概不会想到,随着民国大学体制的建立和职业学者群体的出现,“学在求是,不以致用”甚至会成为学阀们打压异己的工具。

比如1930年12月,蒋介石聘用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意在强化国民党对北大的控制,打压左翼进步势力。蒋梦麟上任不久,就同胡适、傅斯年对北大文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组,如取消教授评议会,将“教授治校”改为“校长治校”,把学校行政大权攥在自己手里;又改革教授聘用制度,规定初聘一年,续聘两年,但凡发现意见不一者,可以随时解聘。时至1934年,胡适在总结当年工作时,颇为得意地说道,“中国文学系的大改革在于淘汰掉一些最无用的旧人”,而新增的傅斯年、罗常培和他自己“是一大进步”。受到打压的人真的是“最无用的旧人”吗?并非如此,受到排挤的朱希祖、马裕藻等人当年大多拥护过新文化运动,既是傅斯年的恩师,也曾支持过胡适。

钱穆说此时的胡适“门庭若市,而向不答访”,在传统社会,不回访是不礼貌的事情,由此足见胡适等人当日之风光与傲慢。蒋梦麟等人之所以有能力大权独揽,盖因他们掌握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款项(为美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用傅斯年在1945年给胡适信中的话说:“先生当年曾有一妙计,以中基会助北大。”掌握了庚款基金,就掌握了在北大发工资的权力,各类教员岂能不俯首帖耳?

记得当初胡适在批评刘掞藜时说:“历史家只应该从材料里,从证据里,去寻出客观的条理。如果我们先存一个‘理’在脑中,用理去‘验’事物,那样的‘理’往往只是一些主观的‘意见’。”傅斯年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灵感可能就来自于胡适。在胡适、傅斯年的改造下,“不带立场”、“不以致用”似乎成为历史学的天经地义,但是很明显,这也未必就可以将“主观的意见”排除在外。毕竟史学家同样身处在历史情境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他所处时代的烙印。如何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才应当是史学家首要考虑的问题。

结 语

马克思曾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不是任何过去发生的事实都有资格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学只关注对于今天有意义的过去的事实。只有站在人体解剖的高度才能理解猴体解剖的价值,同理,只有站在今天的角度才能理解过往历史的意义。真正的历史研究讨论过去,却注目当下。

梁启超等近代思想家批评中国旧史“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他们开创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一大初衷就是要把渺远的过去拉回当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史学家响应党的号召,为人民群众写历史。例如张舜徽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梁启超等人“民史”学说,撰写《中华人民通史》,但这样的史学作品今天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不以致用”的历史,也完全可能是一部“双重标准”的历史。凡此种种,不是像极了今天一边靠痛骂体制自我标榜,另一边却独占体制资源的“两面人”吗?与其挥舞“客观中立”、“不以致用”的道德大棒,严于待人,宽于律己,倒不如大大方方地坦承,自己没有上帝视角,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立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道路本来就不追求这样的上帝视角,它追求的是更加进步的、向着人民的立场。现代史学和传统史学一样强调以史为鉴,只不过在前者,历史这面镜子照映的是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而在后者,却是古代帝王。“人民”既是史学现代化的起点,也将是它的归宿。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6关注

32粉丝

970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