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本版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智学课程网
›
视听经典
›
趣味历史
›
《中国通史》第51集 唐代宗教
返回列表
[中国历史]
《中国通史》第51集 唐代宗教
[复制链接]
九月鹰飞
发表于 2021-6-25 18: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解说词:
公元624年二月的一个清晨,唐都长安的国学,气氛显得庄严肃穆,一场隆重的释奠礼仪正在这里举行。释奠,本来朝廷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这次仪式却显得非同寻常,因为参加这次礼仪的,不仅有当朝一代大儒国子博士徐文远与太学博士陆德明,唐高祖还特意邀请了佛教界和道教界的代表人物:长安圣光寺沙门慧乘和普光寺沙门道岳,清虚观道士刘进喜和李仲卿。期间,刘进喜、徐文远和慧乘三位大师相继升座讲经,之后相互辩难,气氛极为热烈。切磋,琢磨,斗争,融合。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种宗教,在唐代获得空前繁荣与发展。
这是一个讲究排序的国度。从各种场合的排序,可以看出不同人物及其所代表的集团和势力,在主人心中的主次轻重。从这次三教讲论的顺序人们预见,本土的道教将获得李唐王朝更多的支持。事实正是如此,虽然道教在佛教面前一直处于弱势,但它成为唐朝的国教。
任法融:唐朝对佛很重视,为什么他把道做为国教呢,因为道是本土本乡本生的文化,所以把道教作为国教,因为老子思想。还有一个,具体一点就是微观地看,老子姓李,是我们家祖先,史学界说李渊为了抬高门第,追认老子是祖先,所以把道教称为国教。
起因可追溯到隋末农民起义兴起之际,当时民间流传“老子度世,李氏当王”的歌谣,李渊称帝后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意为李家主宰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武德八年(625),下诏排定三教先后,令老先、次孔、末后释。一道诏令,确定了道教的优先位置,在整个唐朝道教发展中起了极大的政策导向作用。
这是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楼观台是道教圣地,道教创始人老子在此著下《道德经》,也是老子传道讲经的地方,素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楼观台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石碑,其中就有唐高祖李渊下诏欧阳询撰序并书写的《大唐宗圣观记碑》。
李世民继承其父的说法,更加明确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下达诏书,继续置道教于佛教之上,用政权手段进一步巩固了道教作为唐朝国教的位置。乾封元年(666)正月,唐高宗在泰山举行了自东汉光武帝之后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这次大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道教色彩。就在大典之后,高宗命令全国各州各置观、寺各一所,这是历史上道教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国家支持的宫观网络。
从泰山上下来的唐高宗,特意绕道赴老子故里亳州谷阳县,并将其改名为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他正是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庙,派官员进行日常管理。从此以后,道教在唐代宗教中的位置更加特殊。
唐玄宗同样尊崇道教,天宝十三载(公元754)二月,唐玄宗在长安亲自朝献太清宫,并追尊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对道教的追崇和狂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玄宗时期,老子故里的太清宫也受到国家的重视,据说当时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规模达到鼎盛,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可与皇家的殿堂相媲美。
如今复建后的太清宫规模已经无法与盛唐时相比,但并不影响它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黄世真道长是太清宫的现任住持,每年他都要接待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道中人,瞻仰历经一千三百年而留存下来的唐碑是最令人期待的。
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几位皇帝都注释过《道德经》,但只有玄宗皇帝两次亲自注释并立碑,如今成为太清宫最珍贵的文物。
纵观唐朝二百多年历史,多数皇帝基本按照道教优先这个既定方针,大力扶植道教。与此同时,道教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道士本身开始从在家向出家转变。此前各具传统的道派,如天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开始整合成为一个有序的体系,各派的经书、戒律、符篆与不同等级的法位逐渐形成对应关系,这种发展无疑与大一统帝国重建的政治局面实紧密相关的。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高道,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唐初的孙思邈,一个是紧随其后的叶法善。许多人知道,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但可能并不知道他是著名的道士。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达80多种,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合成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他通晓养生术,在食疗、养生、养老、养性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另外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兼通佛典。唐太宗曾诏诣京师,以其有道授以爵位,他却隐于山林,终身不仕。
孙思邈长期在山中炼丹,研究益寿延年之术。他亲自采药,制药,搜集民间验方,秘方,为人治病。他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24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孙思邈把道教内修理论与医学、卫生学结合起来,为中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楼宇烈:尤其他在里面讲到,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根本的品德,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当一个医生。就比如说他讲到的一个医生的品德,就应该对病人的生命,看作跟自己的生命一样,要不分贵贱,讲了大医的习业,大医应该学习什么东西,应该读些什么,那是非常全面的,可以说是整个的中国文化。所以中国的中医,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治疗,它是整体的一个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精神的综合性的运用,我想孙思邈是最具突出的一个代表。
跟孙思邈游于江湖隐于山林不同,同样活过一百岁的叶法善,身居庙堂,经常出现在李唐王朝最高权力者身边。自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历时50年,叶法善始终得到皇帝尊崇。唐玄宗更加信任他,称他在自己夺取皇位的斗争中有冥助之力。于是,叶法善时时召入禁中,尽礼问道。在民间传说中,叶法善的法术高深,有一年的正月十五之夜,他带着唐玄宗从长安城里腾空而起,飞入云宵,领着玄宗去月宫游览,从而聆听到天上的音乐,玄宗本来通晓音律,便默记天乐曲谱,回来予以传播,于是有了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曲》。如今在西安,我们还能看到这场根据历史记载而编排的大型歌舞,但当时的曲谱早已失传。
唐王朝将道教居首,压制佛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满,为此,双方就孰先孰后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佛道之争至高宗时至白热化。显庆五年(660)和龙朔三年(663),佛道之间均出现激烈争论。论战中皇权往往扮演道教庇护者的角色。唐王朝对道教的扶持并非偏执于一端,对佛教给予相当的支持。
李渊早年即信奉佛法,隋末,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势力时,也曾借助少林寺僧,江湖上此后流传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李世民继位之后,开始反省战争的残酷,于是在各地战场上建造寺庙以安慰亡灵。唐太宗求内心平衡,却客观上促进了佛教的繁荣与发达。
张弓:佛教在唐代的时候应该说是汉传佛教成熟的时期,当时唐玄宗的时候,寺院定数就是5358所寺,这是经典《唐六典》里面确定的,这就说明佛教发展到唐代它遍布全国。
唐朝一代,高僧大德辈出,他们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佛教辽阔长空中最闪亮的星辰。唐太宗时代,对佛教最隆重推崇并深深影响中国佛教发展的,就是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玄奘,洛阳偃师人,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9),玄奘为求得佛教真理,决定西行求法,他从长安出发,赴西域,经秦州、兰州、凉州、瓜州,从玉门关偷渡出境。涉流沙,越丛山,饱尝艰苦,生死辗转,到达天竺。
玄奘赴天竺求法,孤征17年,独行五万里,足迹遍及西域、印度一百余国。一个中国人,最后俨然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当时著名的天竺国戒日王特意在641年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各教派的宗教辩论大会,召集天竺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学者,及婆罗门教徒数万人,辩法大会整整开了18天,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高僧无人能驳倒他,众高僧深刻感悟到玄奘大师唯识思想的真谛。玄奘受到万人景仰,被大乘僧人尊为大乘天,小乘僧人尊为解脱天,取得巨大荣誉,这也标志中国佛学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贞观十九年(646)正月,46岁玄奘回到长安,在宽广的朱雀街上,唐王朝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朱雀街至弘福寺数十里间,烧香散花者不断,道旁瞻仰者多达数十万之众。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来的如来佛舍利150棵,金檀佛像7躯,和657部经典,被隆重安置在弘福寺。二月,玄奘受到唐太宗隆重接见。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十二月,长安皇家大慈恩寺落成,皇太子李治恭请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玄奘在这里专心译经,并创立了著名的唯识宗。大慈恩寺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寺院。
张弓:他自己回到唐朝以后又亲自翻译了74部1700多卷,这个内容,包括了佛典的经、律、论三大藏,所以唐太宗当时就给他的译经写了一个序,名字叫《大唐三藏圣教序》,也就标志着汉传佛教开始有了自己完整的佛经佛典系统。特别是他的翻译在佛经翻译史上是划时代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第一句话,内容多丰富,过去的汉文文本,见过这种表达吗,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面的含义很深、准确、精辟,又纯粹是汉文的表达。所以我们说玄奘他这个大翻译家开辟了汉译佛经的一个新译时代。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二月五日夜半,一代高僧玄奘圆寂于玉华寺,高宗悲叹:“朕失国宝!”举行玄奘的葬礼时,高宗还特意叫长安僧尼制作幡盖送到墓地。四月十四日,玄奘被安葬于白鹿原,据说当时都城长安周围五百里内前来为他送行者达到百万余人。
玄奘法师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弘扬佛教,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则天即位,佛教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为利用佛教经义为其登上皇位进行合法性论证,武则天推倒此前“道先佛后”的排序,将佛教置于道教之前。因此,佛教在武后一朝得到很大发展,开宗立派,争锋竞秀,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南北禅宗的诞生和定型。
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少林寺达摩院,相传为禅宗一祖菩提达摩修禅练武的地方。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从南朝梁国北来,面壁于此,历时九年,首创禅宗。达摩告诉信众,修行首要的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就是要心静得像墙壁那样坚定。达摩自称其禅学是教外别传,从释迦牟尼起,历代师弟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到他已经是第28代。
释永信:但你要是没有修行,没有见地,没有感悟,不能解脱,这都不是佛教的根本,禅宗就找到了这一点,直接从修行入手。所以我们不管是参禅,还是练武,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种修行,生活中离不开修行,修行离不开生活,所谓的武术也是禅武合一,参禅习武,习武参禅,这是少林寺的一个传统,一个核心所在。
达摩祖师来到少林寺时,带了一件木棉袈裟,据说这件袈裟是禅宗法脉传承人的传法信物,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传承了五代。
这是湖北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上的五祖寺,曾经是五祖弘忍大师的弘法道场,当时被称为东山寺。如今在寺庙的真身殿中,供奉着五祖大师弘忍的雕像,然而五祖寺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在这里,而是真身殿东侧的偏房。五祖在世时,这里是寺庙舂米的杂役房,正是在这个杂役房发生的故事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龙朔元年(公元661),六十岁的弘忍大师将要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让众弟子各书一偈,表达自己的佛法悟境,从中选出自己的法脉传人,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很快在壁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在禅宗五祖弘忍的所有门徒中最为优秀,也备受推崇,大家一直不敢在作偈,但一直在寺庙舂米做杂役的慧能却认为神秀偈没有见性。于是也就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因为慧能不识文字,他请人代写在墙壁上。如今五祖寺的墙壁上那两首偈子早已消失,后人把他两的偈子悬挂在慧能舂米的房间,让世人来感受这两位禅宗大师的悟境。弘忍最终选择的是慧能,开始为慧能秘密传法,慧能大悟后,弘忍遂将木棉袈裟秘传给他。为了慧能的安全,并命他连夜启程返乡。
神秀的师弟们眼看大师兄应得的木棉袈裟突然失去,认为是慧能骗走袈裟,便结伴追杀慧能,慧能一直隐伏在以杀生为业的猎户中,躲避追踪达五年之久。
这是位于广东韶州的南华禅寺,是岭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寺院,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游客多达百万人,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
传正:这个是六祖的真身,就是原来他修行的身体,所以他用心修行,就修城肉身不坏,到今年刚好1300周年了。
公元667年正月,慧能结束了五年的隐遁生活,前辈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亲自为其受发吗,随后又为他授具足戒,这一年,慧能三十岁,从此开始了他的弘法之旅。今日的南华禅寺就是他昔日弘法三十七年的道场,当年慧能在这里登坛讲法,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悉心弘扬顿教,提倡不立文字,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他提倡一切行住坐卧动作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他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
此时,神秀在北方传授渐教,渐教的修行方式注重循序渐进,被称为北宗。自此,禅宗形成南北两宗,南北两宗都自称禅的正宗。因慧能传得袈裟,徒众又盛,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
武则天曾两次下诏恭请慧能北上京都,均被慧能婉言谢绝。慧能禅师圆寂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享年七十六岁,他生前的主要讲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坛经》。在佛教史上,只有释迦摩尼佛的言行记录被称作经,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位。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慧能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慧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慧能的思想、智慧至今仍启示着世人。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发展,是有把佛、菩萨神格化的这个过程,但是到了慧能这儿,把它重新恢复了,佛、菩萨不是神,佛、菩萨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你觉悟了你就是佛,你迷失了就是普通的众生。
张弓:同时更重要的而是修行方法的创新,适合了普罗草根的需要,你踏踏实实地投入到你的而生活里面,你就可以见性了,见性就成佛了,所以他这个顿教修行法,使得禅宗以后大大地兴盛起来了。
盛世的到来,使唐朝社会出现一种包容的心态。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社会对于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已经由此前的利用,转变成促进融合。唐玄宗作为一位掌握帝国命运的统治者,他希望各种宗教共同发展。
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同时做了两件事:御制《道德经注》,并御注了佛教的《金刚经》。还不止于此,早在开元十年(722)六月二日,唐玄宗就将御注的《孝经》颁于天下,玄宗要求天下百姓每家都必须藏一本《孝经》,勤加研习,这不仅反映了他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视,也表明他希望利用《孝经》来巩固尊卑长幼各安其位的社会秩序。珍藏在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被誉为碑林第一迎客碑,他由唐玄宗亲自作序、注解、书写,由唐肃宗题写碑额,碑下有三层石台阶,被称为《石台孝经》。
唐玄宗遍注三教,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开元二十三年(735)八月初五,朝廷特意举行了一次三教讲论活动,在讲论中,唐玄宗明确提出“会三归一”的主张。
皇权的态度,不断消弥儒、佛、道三者之间的对立,促成了三教的融洽相处,共同繁荣。
其间,文人士大夫的努力功不可没。唐代诗人普遍怀有宗教倾向,李白崇道,却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这样参禅打坐的诗句;杜甫崇儒,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唐代诗人中,王维被称为诗佛,他崇佛最甚,其诗作,遥契南宗,禅意扑面。禅意画其开创者就是王维,王维既工诗,又善画,苏东坡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佛教绘画盛极一时,其中以吴道子名声最著,他所作壁画多达三百余间,其笔势恢宏磊落,雄峻飘逸,有“吴带当风”之感。唐代书法和绘画领域是传播佛教艺术的主阵地。
怀素本姓钱,怀素是他的法名,他好写草书,常酒后狂书,有“狂僧”之名,与唐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只有懂得佛教才能了解体会唐代书画。
楼宇烈:我也觉得为什么唐代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文学家,诗人,他们去欣赏佛教,其实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就是想要把自己心中的污浊都给扫掉,人以后可以结纳更多的,可以去欣赏更多的自然界的美景。
三教不断走向融合是事实,佛教一枝独秀也是事实。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向衰落,社会矛盾加剧,在动乱中求生存的广大民众,大量涌入佛门,于是问题再次出现。唐文宗曾对宰相说:“古时三人共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中吾民尤困于佛。”佛寺增多一个僧徒,就是朝廷损失一个男丁的赋役。
果然,在武宗皇帝在位的六年里,一道接着一道的反佛诏令从宫中发出。会昌二年(842)三月,武宗要求各寺院开始驱赶那些没有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度牒的僧人,并禁止寺院剃度沙弥。稍后,就开始淘汰僧尼,并没收一些寺院的财产。会昌四年(844),武宗下令禁止长安各寺院供养佛牙,禁止信徒前往五台山、终南山等佛教圣地巡礼。会昌五年(845),灭佛进入高潮。当年七月,武宗下令将全国绝大多数寺院拆毁,僧尼还俗。
经过这次灭佛,全国共毁佛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兰若等四万余所,没收寺院良田数千万亩;共有超过26万僧尼还俗,15万寺院奴婢成为国家纳税人口,佛教势力受到极为沉重的打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在佛教徒那里,则被称之为“会昌法难”。
张弓:由唐初特别是武则天以来,崇佛造成了佛教膨胀,特别是他经济力量的膨胀,形成了皇权与教权的激烈矛盾,不可调和了,不解决不行了,国家穷了,佛教富了,佛教贵族富了,所以他就从会昌元年开始采取限佛,最后毁佛。
物极必反。历史上“三武一帝”共四次灭佛运动,起因惊人相似,事后的强烈反弹也类似。
公元846年三月,武宗皇帝因追求长生不老,吃丹药中毒去世,李忱即位,是为宣宗。宣宗上台,立即宣布复兴佛法,一些被毁的寺院重新建立,许多被迫还俗的僧尼又重新获得出家修行的机会。到了懿宗时期,他对佛教的崇奉登峰造极。公元873年,他不顾朝臣的规劝,派僧人前往法门寺迎请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入长安。这是唐朝皇帝中最后一次迎请佛骨舍利,也是最为隆重的一次。
这是法门寺文物展厅里展出的一幅长卷,表现了大唐王朝迎请佛骨舍利的盛况。钟磬奏响,在宫中禁军的护送下,佛骨舍利进入长安城。长安百姓观者如潮,如醉如痴。懿宗皇帝亲自来到安福门迎接,他拜伏于舍利之前,泪流满面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
八个月后,舍利被送回法门寺,当时懿宗已经驾崩,其子僖宗在送还舍利之时,按照佛教密宗的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法门寺塔下地宫,直到公元1981年宝塔倒塌,神秘地宫重见天日。数千件大唐皇室供佛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骨舍利横空出世,这一重大发现使国人振奋,世界震惊。
法门寺地宫文物中,国宝级文物达27组40件,其中十件文物堪称世界之最,包括等级最高、最为精美的佛祖真身舍利宝函,世间罕见的唐皇室供奉佛指舍利的121件金银器,首次发现的唐皇室专用秘色瓷系列,秘色瓷在中国已经失传了一千多年,它的制作方法是属于千古之谜。世界绝无仅有的秘制古罗马等地的琉璃器群。其中最珍贵的文物就是这件鎏金双轮四鼓十二环的锡杖,这枚锡杖全长1.96米,重2390克,用了二两黄金和58两银子制成,是佛教世界最高的法器锡杖,属于世界锡杖之王。面对法门寺琳琅满目的珍宝,仿佛走进一座荟萃大唐旷世奇珍的丰富宝库。
在唐代,除儒教、佛教、道教获得长足发展,其他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袄教等,也在唐朝这个伟大的时代,传入中国,各自找到了播种开花的丰壤沃土。
在唐代,从宫廷到乡村,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到贫穷卑贱的村舍小民,无不浸染在各种宗教的影响之下。各种宗教自由竞争,良性发展,使唐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局面,不仅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与此前许多不同的特质,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后来的发展走向。宗教和谐,是唐代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
每日签到
、
宣传推广
、分享资源、
互助问答
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
问答广场
”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 微信 扫描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九月鹰飞
尊者
35
关注
77
粉丝
1054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推荐阅读
更多+
会员达人
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