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复制链接]
九月鹰飞 发表于 2020-10-27 11: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5abde55ed9d2d6d0ff8e7633d7af400.jpg


赵国壮,男,1980年10月生,河南南阳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糖业史、抗日战争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糖业统制研究》《抗战时期四川手工行业融资问题研究》等学术著作5部;主持“英国藏怡和、太古集团糖业档案资料”、“中国抗战大后方资源型行业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摘要:中国植蔗、用糖历史久远,中国糖业史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但近年来发展较慢。在古代糖业史研究方面,尚有中国甘蔗种植地位、中国制糖初始时间、白糖制造肇始年代、宋代市井用糖等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而在近代糖业史研究方面,又陷入甘蔗糖业危机、中外糖品贸易等问题的同质化论证中。在中国糖品价格、东西方糖品消费扩张动力等一些重要问题上,也存在误区: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糖品价格变动趋势与传统观点相左,并非“越来越低”,而是“持续走高”;与西方依赖几乎没有技术更新的种植园经济规模扩张来增加糖品供应不同,中国完全是依靠手工制糖技术的不断革新来完成糖品消费的“庶民化”进程。中国糖业史研究的出路在于向内深耕,向外拓展,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新资料;转换视角,放宽视域,仅将中国作为东亚区域内的一个糖业竞争主体来进行考察;交流融合,开拓新域,重视糖业地理及糖品消费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蔗糖业;糖业经济;糖品消费;制糖技术




一、古代糖业史中尚存争议的问题
(一)中国甘蔗种植地位
甘蔗的原产地在哪儿,国内外学界争议较大, 有东南亚海岛、印度、中国起源等多种说法。但是,中国甘蔗种植到底在世界糖业发展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学界至今尚未能予以准确研判
(二)中国制糖初始时间
中国在唐代向印度学习熬糖法的史实基本被公认,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蔗糖制造的初始时间是唐代,学界对此莫衷一是,有“汉代说”、“唐代说”、“汉唐之间说”三个不同的说法。
(三)白糖制造的肇始年代
北宋王灼《糖霜谱》记载了四川遂宁产“糖霜”一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描述了明代“黄泥水淋糖法”制造白糖技术,是迄今所能见到的证明古代中国制造白糖的最直接文献。不过,前者所描述的“糖霜”有别于白糖,后者又系集大成性质,故而学界有五代说、宋代说、明代说等。那么中国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白糖的?至今仍未能揭开这个谜。
(四)宋代市井糖品消费
有宋一代,糖品除供应上层社会群体消费外,开封、杭州两个都城的市肆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糖制小食品。那么,这一用糖现象是否意味着宋代糖品消费已经“庶民化”了,这一问题颇值得深究。


二、近代糖业史中的同质化倾向
(一)中国甘蔗糖业危机问题 
目前学者多从手工制糖技术落后、市场萧条、外糖入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广东、福建、江西等产糖地糖业经济衰败的分析有较强的相似性,这就陷入了单向维度的分析,未能将中国甘蔗糖业的衰败纳入当时东亚英属香港、日本精制糖业的成功、以及欧洲甜菜糖业、古巴甘蔗糖业、爪哇甘蔗糖业等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中去考虑。
(二)中国近代糖品贸易问题
中外糖品贸易是中国近代糖业史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但较多使用了海关进出口数据来论证“中国成为糖品输入大国”的观点,却未能从消费史角度来分析中国糖品消费为何如此强劲,何以能够吸纳数量如此庞大的糖品。
学界在研究中国近代糖业史时,首先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已有成果对此进行了反复论证。不过,遗憾的是这些结论有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三、中国糖品价格变动问题的认识误区

从世界各国糖业发展进程来看,随着制糖技术的进步,糖品产量逐渐增加,民众消费糖品的数量亦呈递增趋势。中国糖品产量与此趋同,那么,这一趋势是否就如季羡林所提出的“产量越来越多,价钱越来越低,药用越来越少,食用越来越增”的“中国糖业发展的总趋势”呢?颇值得细细地考察。遗憾的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糖品价格变动趋势与此观点相左,并非“越来越低”,而是“持续走高”。
这里的认识误区指以世界各国糖业发展进程来类比中国糖业的发展进程,认为随着制糖技术的进步,糖品产量的增加,糖价会越来越低。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糖品价格在1637—1832年近200年间,是持续攀升的,并未如一般设想那样,随着产量不断递增,价格持续走低,这俨然成为一个“悖论”。但从糖品消费“庶民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这并不矛盾,糖品产量是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消费量大于供给量,其价格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四、东西方对糖品消费扩张动力的迥异认知

西敏司(Sidney W. Mintz)“庶民化”糖品消费发展趋向论,为硏究糖品消费演变动向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解释路径,不过其建立在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基础上的西方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他着重强调了欧洲糖品消费“庶民化”的动力在于殖民地甘蔗种植园经济的扩大规模生产,并认为这是一种“普世模式”。很明显,他未能考虑到东亚,尤其是中国糖品消费扩张的动力问题,中国的糖品消费扩张显然不能用这一模式去解答,那么中国糖品消费趋向“庶民化”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呢?从目前的中国糖业史研究中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与西敏司论述的欧洲(尤其是英国)糖品消费演变情况相同,中国糖品消费同样经历了“食糖革命”——“商品化”、“庶民化”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糖品消费扩张的动力首先应该归功于手工制糖技术的不断革新,这一革新涵盖了蔗作、压榨、熬煮以及滴漏等整个制糖环节。


五、新资料、新视角、新领域:拓展中国糖业史研究
(一)新资料的挖掘
其一,充分利用已公布的电子资源。除亚洲历史资料中心(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的线上资料外,日本神户大学附属图书馆新闻记事文库(神戸大学附属図書館新聞記事文庫)、新加坡的《叻报》(LatPau)等尚未被充分利用。
其二,重视已经出版的新资料。包括《中国省别全志》原名《支那省别全志》,共18卷;另一个重要资料是近代日本政府定期刊物《领事报告资料》,自1881-1943年共63年间从未间断刊行,以提供海外经济情报而著名。
其三,需要继续收集的新资料。以英属香港怡和(Jardine Matheson&Co.Ltd.)、太古(John Swire&SonsCo.Ltd.)两个集团保留下来的系统性的公司档案资料最为重要。
(二)新视角的转换
“由中心到边缘”向“从边缘到中心”转换。现在我们很有必要转换研究视角,收集、利用“边缘”地区的存世资料,并运用“从边缘到中心”的角度重新审视前近代中国糖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从中国看东亚”向“从东亚看中国”、“从世界看东亚”的转换。事实上,我们应该少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而从东亚糖业格局变动、世界糖业大发展角度来观察中国糖业,客观地将它作为一个在东亚范围内(抑或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糖业主体(如日本、爪哇、古巴、印度、欧洲等)一样的糖业竟争主体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在近代东亚糖业格局变动过程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处的历史地位。这样可能更便于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糖业史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新领域的拓展
1. 糖业地理研究。  
其一,区域间的糖品及技术流动。  
其二,东亚糖业经济的二元格局。  
其三,福建糖业地理的独特位置。
2. 糖品消费研究。  
其一,清中期以后的糖品消费大扩张,民俗用糖日渐普遍。
其二,近代精糖消费主张的兴起。  
其三,糖品是如何被消费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社会问题。  
其四,上海糖品消费市场的地位。

归纳言之,中国制糖业在国民经济、文化交流、海域世界贸易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一个颇值得关注且可以大有所为的研究领域。首先,糖品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次,中国糖业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糖品消费历史蕴藏了丰富“食物史”、“消费史”的内容。最后,糖业史研究是中国行业史研究的重要板块之一。
世界糖业史研究方兴未艾,中国糖业史研究正当其时,中国学界有必要整合相关研究力量,集聚、共享糖业资料,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努力开拓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局面。
公众号简介
:“糖业史研究”公众号由西南大学中国糖业史研究团队开发运营,团队成员包括西南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及安徽大学等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团队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东亚)糖业史研究,研究主题包含甘蔗制糖史、甜菜制糖史、糖业贸易史、糖业技术史、糖品消费史等多个方面;研究时段上溯汉唐的制糖起源,下至改革开放以后国营糖厂的历史;区域上关涉到整个东亚乃至全球的糖业发展史;同时公众号亦会关注中国糖业史团队的实地调研、糖业发展现状,并努力普及糖业知识。


c954cdd02aa9d957aedb5780217ce324.png

中国糖业史研究团队于漳州糖厂



-END-

文/节选自《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
图 / 徐岚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糖业史研究    敬请关注!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35关注

80粉丝

1086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