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接受《人民教育》总编辑专访,详解...

[复制链接]
lxfanghong 发表于 2020-10-15 17: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接受了《人民教育》总编辑余慧娟的专访,对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方向、内容作了全面解读,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悟透此次新课标修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起来看。


8月26日,教育部组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消息传出,立刻受到广泛关注。“期盼已久!”网友们忍不住纷纷留言。


大家清晰记得,上一次修订启动还是十年前的2010年(2011年底印发),刚好在2001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之际。“这次修订,充分肯定了十年课改的方向和成效,积极回应了广大教师对改革实验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期盼,面向未来,适时补充了新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都将为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2011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意义给予了深度解读。


2020年,又是一个十年。这次修订,背景是什么,方向是什么,要改哪些,又将如何影响上千万中小学教师和两亿多学生?


金秋9月,穿过久违的沸腾的校园,记者来到教育部,如今已是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的郑富芝,笑容可掬地接待了我们的来访,言谈之中充满了对基础教育的深情与远虑。


“这次修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重在解决存在的问题,重在面向未来做好提升,使课标更好,在更好上做文章、下功夫。”郑富芝副部长的话掷地有声,开门见山道出了此次修订课标的初衷,“坚持的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希望凝聚共识,打造精品。”


Q:郑部长,您好!非常高兴,时隔十年,您再次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依据。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郑富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使教育领域成为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这次修订课程标准,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体现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才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课程教材作为铸魂工程,必须体现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


二是立足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局面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国家试图在经济、科技上卡我们的脖子。应对世界复杂局面,从长远计议,必须从人才培养做起,首先从课程教材的布局做起。


三是应对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这次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反映出国民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改进提升的地方,如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补齐短板必须从中小学抓起,从修订课标做起。


四是服务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迈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新阶段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提升素养和能力,而不只是知识。新课标必须体现新质量观。


Q:记得5年前您提出过一个重要判断:提升教育质量应以素养来引领,这是进入提升质量新阶段后非常重要的转型标志。核心素养是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5年来,核心素养不仅进入了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日益深入人心,为基础教育战线普遍认可、接受并践行。在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中,将怎么发挥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作用?


郑富芝:课标对人才培养的引领首先体现在目标上。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各学科,育人目标的表述还不够具体,导向性还不够强。


这次义务教育课标修订要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


一是为学校育人画像。每个学科都要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的理念,做到眼中有人,明确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大大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共同描绘时代新人的具体形象。


二是为教师教学架桥。要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各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细化相关要求,使各学科课程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有效对接。


三是为学生成长导航。要为学生勾画人生发展的愿景,为学生的成长引路,促使学生从小立志,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Q:义务教育是所有国民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必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据调查,目前课程教材的适宜性还不够,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对教材素材背景生疏,感觉课业负担有点重。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郑富芝: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把准课标的科学定位,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通适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要以通适性为主,确保课程内容对全国绝大多数适龄学生都普遍适用,打好共同基础,同时也兼顾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二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要注重经典,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选择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同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


三是全面性与个性化的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严格控制必修容量和难度,为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要注重定标准、立规矩,明确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和考试评价有据可依;还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教学实践创新。


Q: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您刚才也谈到,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背景就是要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局面。那么,课标修订中会采取哪些应对之举?


郑富芝:确实,现在我们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更加紧迫。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还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加强原始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个突破根本上要靠创新人才培养。而创新人才培养,不能等到大学阶段,必须前移,一定要从中小学抓起,从课程标准开始突破。


这次课标修订,创新意识要更浓,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到各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育人目标上,要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课标要加强对考试评价的指导,摒弃简单、一刀切的做法,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Q:根据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初二学生在一学期的物理课上做过3次以上实验的比例仅为38%,从来没有动手做过实验的比例达24%。很多孩子不愿劳动,甚至连扫地都不会。这说明,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短板,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郑富芝:所以这次课标修订要在实践育人上多下功夫,让实践要求更实。


一是明确实践育人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要求,形成刚性约束。比如科学类课程要明确必做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要指导教师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Q:课程标准不仅是文本,更是指导实践的总纲,服务的是育人,系统性协调性很重要。在纵向贯通、横向配合方面,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会有哪些动作?


郑富芝:基础教育十五年,是一个系统。学校育人必须贯通起来,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当前,一些方面反映,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之间也有部分脱节,各学科之间还有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课标修订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这次课标修订在坚持九年一体化设计的同时,要注重前后左右的衔接贯通。


一是幼小衔接。要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坡度要减缓,学习方式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


二是小初衔接。根据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各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深度和难度,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初高中衔接。结合高中学习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在初中高年级适当安排延展和衔接内容,为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四是学科间横向配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呼应,有效配合,防止简单交叉重复,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格局。


Q:经您这么一解读,我们对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方向就清楚了,总体上就是政治站位更高,目标导向更强,科学定位更准,创新意识更浓,实践要求更实,衔接贯通更顺。贯穿其中的是国家战略意识,同时问题针对性非常强。我们相信,这次课标修订一定能够打造出新时代中国课程标准新气象,并引领下一阶段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版权声明】文章转载自“人民教育”,本文作者余慧娟,《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5关注

24粉丝

269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