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Literacy原意是“识字能力”或“识字率”。20世纪50-70年代为适应工业化(技术自动化)、商品经济发展等新的人才培养需求,相关国际组织扩展了该词的含义。所谓功能性素养,即针对特定需要以阅读为基础,培养掌握知识的人,包括开发人的潜能。70年代以后,该词与文化素养(cultural literacy)融通,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理解人类的共通文化,于是“语言的批判性”(language of critique)成为literacy的特质。2000年始,OECD为PISA确定的测试标准,又促使该词彻底脱离了原意,如获取信息、形成深层理解、有理有据的解释、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深思熟虑的评价。总体看,就是批判性素养。
[2]起止时间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有若干变化,尤其是对片面的“能力主义”的批评一直未断。
[3]即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的缩写。
[4]即全美教育学会2002年发表的《21世纪的学习》(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报告书,2007年修订。
[5]Entrepreneurial Literacy一词,通常也译为企业家精神。其本质是逆向思维、自主决定、警觉和发现机会。一般表现为,避免随大流、不跟指挥棒走、迎接挑战,具有想象力和领导力。
[6]比如把教科书视为文本来利用,强调学科的人文性、经验性和批判性。时空,既涉及学科认识中的相关观念,也关乎数字化世界必将产生的影响。 原文载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