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本版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智学课程网
›
视听经典
›
趣味历史
›
《中国通史》第03集 农业起源
返回列表
[中国历史]
《中国通史》第03集 农业起源
[复制链接]
九月鹰飞
发表于 2021-6-13 09: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解说词:
今天,地球的面貌因人类而改变,在城市在乡村,人类的活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大地艺术画卷,而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社会从蛮荒通向文明时代的起点又在哪里?这要从一颗小小的种子说起。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和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受益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气候的变化。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一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轻轻吹过,果实和种子随风飘落在地,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或许已经联想到,每年过冬后新长出来的草和食物就跟这些飘落的籽粒有关,这些籽粒中,一种生长在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 ,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农业起源。
赵志军:农业起源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 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人类基本的生活所需。
1993年,一位美国老人在留美博士赵志军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他们的目的是寻找水稻的起源之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农业起源研究专家马尼士博士,老人曾经在墨西哥找到世界上最早的玉米遗存,他认为最早的农业 应该是在人类的洞穴居住时期出现的,来到空旷幽深的仙人洞,经验丰富的马尼士有种直觉,水稻起源地应该就在中国。
赵志军:他认为要想寻找最早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在洞穴遗址,因为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洞穴遗址向平底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仙人洞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共同的一个时期,因此马尼士博士就下意识地认为他应该能够在仙人洞遗址找到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
两年后,马尼士博士参与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再次对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他们终于在一处堆积层中有了惊世发现。中美联合考古队没有找到稻子,但是找到水稻腐烂后的植物硅酸体 水稻的稻叶上面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这种隐藏在土壤里面的硅酸体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得出来,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奋,然而同时,他们心中又萌发出更强烈的期望,能否找到万年之前,世界上最早实物栽培稻种子呢?2004年 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5科实物稻子,这几个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种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 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今天,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然而在一万年前,原始先民要理解一颗植物的生长方式却并非易事,人类在何时拥有了联想的能力,这是未解之谜。但这种特殊的能力使我们的祖先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随着第一棵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结出粮食,第一头野猪被人工驯养,改变地球命运的农业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伊始,正式拉开帷幕。
位于老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先农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先农诸神,举行藉田典礼的场所,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民以食为天,这是历代统治者的金科玉律 直到今天,农业依然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而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 也就是说,我们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有着怎样的神奇故事造就了我们灿烂的农业文明,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说如何解决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的呢?
这里是宁绍平原,土地肥沃降水充足,是今天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六千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稻作农业。2001年,在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相岱村,距河姆渡遗址只有七公里的地方,一家热处理厂在打一口井时发现了大量的瓦片和陶罐。考古部门闻讯赶来,一个六千五百年前的隐秘空间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2004年的夏天 考古人员对田螺山遗址开展了第一期3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的考古发掘,经过一百多天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在黑褐色的土层中,时不时闪现出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但很快它们就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这正是植物考古学家苦苦寻觅的古代稻谷,它们在地下已经静静地沉睡了六千五百多年。
孙国平:如果把现在的大米跟河姆渡时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大米放在一起做比较的话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形态有比较大的变化,如果用数据来描述的话,在田螺山遗址中的大米是比较瘦长的,长度跟宽度的比是二比一;而我们现在的大米是比较粗短一点,或者说是白一点就是胖一点,有这么一个数据的变化,应该说是跟这个稻米的驯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经过前后五次的发掘并对文化层的泥土进行淘洗之后,考古工作者得到几十万颗碳化稻米。数量之大,保存之好,在史前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为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疑问。如此大量的囤积,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种植水稻,提高产能的呢?发掘过程中,散落在地层当中的数十件特殊骨制品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这就是农业起源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骨耜,这些骨耜看上去很像现代的锨或铲,它的主要用途说松土。
孙国平:这种工具对农田的或者说水稻田的生产力的提高看起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以前通常说反应生产力水平的最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形态和性能,而我们河姆渡文化当中的骨耜的生产效率,我们也进行来一些实验的研究,这个骨耜在现在的农田当中,跟我们现在铁制的翻土工具相差并不太大,所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稻田翻耕的过程当中能够大量地利用这样的一种用水牛的肩胛骨做的一种骨耜对当时稻作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六千多年前这里地势低平,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气候温暖湿润,是动植物的天堂,先民们在这一片大地上辛勤耕作,他们手执耒耜,开田翻土,撒播谷种,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人们满载而归,村里的人已经开始用石碾石杵加工粮食起火做饭。古老氏族部落篝火一堆堆地亮起,在暗夜中,嘹亮了六千年前的一角夜空。这些都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新时期时代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它的稻作农业耕作形态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孙国平:可以说完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水平已经处在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为我们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的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五千三百到四千年前。这是一件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犁,它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人类农业文明的进程。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址数量剧增、分布密集,这种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依靠稳定的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不少农具中突出的是磨制精细的三角形石犁和破土器。还有一种因类似现在的耕耘工具而被称为耘田器。这些先进的农耕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孙国平:我们有一个数据是这样的,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稻米的产量距离河姆渡文化时期可能会达到三百斤左右,所以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这样一个发展中我们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良渚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各种大型建筑的修建和精美玉器的制作,特别是近期发现的良渚古城,其工程巨大,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种超级工程。这些高度文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和充足的农产品作支撑。
赵志军:良渚古城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稻谷农业生产已经达到非常发达的程度,这样才能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因此我们通过这些证据证明了良渚文化时期,在长江下游稻作农业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主体。
中国古代南方的代表农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则是谷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一带已经大量种植谷子了。这是在北方田间地头最常见到的狗尾草,也叫莠,它的植株形态和谷子十分相似,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谷子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一直有良莠不分的说法。狗尾草在亚洲地区有广泛的分布 我国黄河流域尤多 我们的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作为饲料种植 最后逐步驯化为栽培谷子的最早类型。在我国古代的农业中,谷子居于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有很多关于谷子的记载。当时的谷子,又名粟,泛称禾,夏朝和商朝也被称为粟文化的王朝,在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文书《氾胜之书》里,谷子被列为五谷之首,公元六世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里,谷子仍排在五谷之首,直到明代以后 由于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的引入,谷子的种植才相对减少。但是,谷子在我国北方的生活地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1976年 考古人员在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远古生产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铲、收割农作物的石镰、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考古学家们通过碳14测定 其年代为距今7400年左右其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随后的发掘中,陆续出土的粮窖震惊了世界。这里发现的粟比过去所有遗址发现的加起来还多,在发掘的7400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共发现窖穴548个,其中有八十个粮食窖穴里面还有粮食遗存物,以粟和薯为主,当然它们都早已碳化,已经成为皮壳了。
刘勇:发现粮食以后知道是粮食,一出土的时候,有时候发红点,带橙色的,还有绿色发霉的,等风一吹干了以后都是乳白色的都成粉末了。
陶盂和鸟头型支架,是磁山人的炊具,也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只七千年前的陶盂里,曾无数次飘出小米粥的香味。金黄色的小米滋养了磁山文化,也滋养了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 温润的小米粥是喂养中国 方古文化的源源不断的乳汁。作为同样的旱作文化发祥地,兴隆洼特殊的地理环境让遗址的发掘同样颇具戏剧性。
田彦国:敖汉旗的史前遗址,我们在80年代调查的时候,遗址的表面大量堆散着石器 陶器,那个时期因为我们在调查的时候要是捡的话一天能捡一车,这是毫不为过,因为我们现在目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标本就十炖重,就是当时文物普查时候捡到的。
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考古人员从三个地点采集植物标本进行浮选,从中发现了一千五百多粒碳化籽粒,其中黍占百分之九十,粟占百分之十。呈人工栽培形态,经北京大学和英国、加拿大的权威部门以c14手段检测论证,距今八千年,比欧洲地区发现的谷子早两千七百年。
田彦国:我们把兴隆沟浮选出这些碳化的粟和黍又分别拿到了日本、我们北京大学、还有加拿大多伦多同时检测,结果的数据是一样的,兴隆沟浮选出来的碳化粟和黍八千年,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琼斯来了,他认为敖汉浮选出的小米,传到了欧洲。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还发现了一座十分奇特的墓葬—人猪合葬墓,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聚落首领式人物,他身着蚌裙,右侧埋葬了两头整猪,据专家推测,这些应该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
田彦国:他陪葬的是一雌一雄两头野猪,八千年前的猪,我们取了几个个体,在北京大学动物检测室做了检测,其中三具不是纯野猪。
对中国人来说,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熟悉的家字,从文字结构上可以看出,宝盖头下面有一个豕字,豕字就是猪的意思,猪是温顺、繁殖力强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 因此畜养生猪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初期,黄土高原并非现在这样光秃秃,而是遍布沼泽和森林,当时最常被猎杀的就是各种鹿科动物和野猪,而他们就成为最早生性活泼的鹿科动物,在家养条件下的繁殖能力大大降低,而脂肪含量跟高繁殖能力更强的野猪,便逐渐成为畜养的主要目标,长时间的驯化和喂养,会让野猪的牙齿尤其用于研磨的臼齿慢慢变短,从生活习性和外形上越来越接近现代的家猪,利于家庭饲养, 家猪也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源。除了被人食用以外,猪也被推崇为用来沟通神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在史前社会的墓葬遗址中,往往会发现整只猪和狗的遗骸,后来演变为单纯的猪头和猪的下颌骨,但数量却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在黄河流域尤为明显,说明当时家猪的饲养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而且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现了最早的龙型图腾,而且很多都与猪有关,如猪首龙、玉猪龙等,这些遗存物的发现,证明了在先古时代的生活中猪的重要性。在驯化猪以外,人类又先后驯化了狗、鸡、鸭、牛、马、骆驼等一系列动物,它们中的大部分,直到今天仍是人类肉类食品,主要补充来源。今天,我们常以全球化为时代的标志,令我们想不到的是,在几千年以前,古文明就已经依托一些物种和其他载体在悄悄地进行着全球化的过程了。中国北方小米的故乡,今天我们在中国北方见到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却不是小米,而是小麦。那么小麦是何时进入我们的粮食系统的呢?小麦的原产地又是哪里呢?
赵志军:在所有的农作物中,小麦是一个很传奇的谷物,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个主要的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而小麦是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就是以现今的以色列、约旦、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一部分、土耳其的南部这样一块半月形地带。根据现在的考古证实小麦大概在距今四千年左右传播了到中国并且逐步取代了中国的小米成为了我们中国北方地区的主体农作物。
在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小麦的出土量只占了不足百分之一,但是到了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的二里岗时期,小麦的出土量突然增加,达到了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已经成为仅次于粟和黍的重要粮食作物。 至此,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间涉及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已经全部出现在中国,粟、黍、水稻、小麦 大豆 五谷具全 猪狗牛羊也都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形容中国古代农业的昌盛。所谓五谷一般包括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小麦;所谓六畜一般是指狗、猪、鸡、羊、牛、马。 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对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赵志军:充足的粮食使得我们人类社会可以进行更细致的社会劳动的分工,使得一部分人脱离基本生活需求的生产活动, 而从事更高级的社会活动,例如社会管理 、艺术品创造、手工业的生产、专门从事战争等等,而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也使得我们人类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导致了文明社会的出现。
这是兴隆沟发掘的一个完整聚落遗址,地表调查显示,共有房址150余座,房址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呈东北西南排列,布局规整,分为东中西三个区,通过对该遗址的整理研究,发现村落里居住的先民 已存在等级之分。
田彦国:兴隆洼文化遗址每座房址的面积大致都是四十到六十平方米,整个兴隆洼遗址基本是中央中心部落。并排两个大列房址,每座房达到了140平米,说明了这间房子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就是这个部落最重要人物居住的。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定居范围的扩大,史前社会形成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张,内外部矛盾日益激化, 一些已改进生产技术的部落联盟,成功地完成了从原始文化向邦国文明的过渡, 标志着人类文明形成的国家随之产生。世界文明史上,农业的发明与定居聚落的涌现,正是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与中华文明,在诸大河流域相续发祥的共同起点。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
每日签到
、
宣传推广
、分享资源、
互助问答
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
问答广场
”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 微信 扫描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九月鹰飞
尊者
35
关注
80
粉丝
1086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推荐阅读
更多+
会员达人
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