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课程网

标题: 焦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打印本页]

作者: fighter    时间: 2021-1-4 17:26
标题: 焦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本帖最后由 fighter 于 2021-1-4 17:28 编辑


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历史进程中,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学懂历史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以长时段、整体化、连续性的思维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他又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他还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今天,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滋养我们的民族自信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向世界宣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中国人民正健步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资格自信,因为我们的自信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


历史滋养着我们的道路自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深陷列强殖民侵略和封建主义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华民族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方向,成为寻找出路的关键。虽然屡遭挫折,但中国人民不气馁、不畏惧,孜孜以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书写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新篇章。惊世的成就、伟大的奇迹,让中国人民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


历史滋养着我们的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殚心竭虑,苦苦地寻找济世良方,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救人民于水火、救国家于苦难、救民族于危亡,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出漫漫长夜,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历史滋养着我们的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释放了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锻造了抵御各种风险的强大韧性,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伟大奇迹;独立自主、奋发有为的外交政策,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进步的崇高事业注入了中国元素、提供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大国和平发展的伟大奇迹。70 多年的历史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持续推动拥有14 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


历史滋养着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风范,“德不孤,必有邻”的道德情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安不忘危,盛必虑衰”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等,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历史启迪我们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我们正在从事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重视历史、研究历史,正是为了借鉴历史,启迪我们的伟大事业。


放眼古今中外,大凡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无不重视历史,无不重视以史经世,无不重视历史对于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重视历史的镜鉴作用,使中国自古形成了为前朝修史、为盛世修史的悠久传统,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为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历史的规律在历史的演进中得以展示,历史的经验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垂训作用。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对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研读历史既是最真正意义的教育和从政生涯的训练,而且也是教导人们在遭遇灾难时,要如何能有尊严地承担命运所带来的浮沉,其最可靠以及唯一的方法便是被提醒到其他人所蒙受过的灾难”。


高度重视历史、善于借鉴历史,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的成功之道。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之一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承继遗产,转过来就变为方法,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着重要的帮助的。”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他指出,中国历史“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他还举出了许多值得向古人借鉴的智慧,如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树立了崇高的典范。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风险挑战错综复杂,国际局势波诡云谲。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总结中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好历史的智慧,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不断胜利提供历史启迪。


历史昭示我们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正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昭示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和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就会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会周期性发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就会日趋尖锐,社会主义的力量就会不断壮大。从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一天起,经济危机、工人运动、对殖民地的征服与掠夺、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与斗争就如影随形。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预见,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代表了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虽然20 世纪末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历史并没有终结于资本主义;相反,中国按照历史指示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稳了,而且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广。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命力和人类文明的远大前景。


人类历史是世界各民族、各文明由封闭分散逐渐走向开放统一的过程,世界不是闭塞的而是开放的,人类不是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决定了我们必须站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度,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顺应全球化的历史大势,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近代以来一轮又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联系、交往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政治、经济、安全,抑或环境保护、全球性疫病防控,世界各国都休戚相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使西方世界迄今仍未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停滞不前、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政治日益极化、种族冲突不断加剧、社会秩序持续动荡,由此导致民粹主义、种族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等思潮纷纷抬头,冷战思维阴云不散,地缘政治冲突再起,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重温历史,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寻求实现全球治理的现实路径。“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历史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他还将历史思维作为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的六种思维能力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作为历史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主体条件,深刻阐明了学习历史、掌握历史思维对于创造历史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历史进程中,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学懂历史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以长时段、整体化、连续性的思维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以贯通古今的历史自觉,长时段地而不是短视地观察历史,整体化地而不是零碎地思考历史,连续性地而不是割裂地辨析历史,更为科学地探明历史事实、更为全面地认识历史流变、更为准确地把握历史规律,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厘清现实的基础、获得实践的智慧、明确前进的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历史思维谋划国家发展战略的鲜明体现。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基于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明确的未来指向,是我们蹄疾步稳、奋力前行的现实基础。


人类的历史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历史场景中加以具体分析和考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合乎历史逻辑的科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具体地看待问题,要防止“时空错置”,既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历史、苛责古人,也不能简单用一个国家的经验去评价另一个国家的经验。世界各个民族在各自繁衍生息的区域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族特性和姹紫嫣红的历史文化。世界上没有普遍适用的发展道路,盲目地照搬他国经验和模式,只会食洋不化、水土不服;只有具体地、历史地分析自身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才能找到最适合、最正确的发展道路。


人类历史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处于永恒发展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认清历史和现实,必须全面地看待问题,坚持整体的眼光、联系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注意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注意主次关系的辩证转化,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要特别注意历史的连续性,避免人为地割裂历史乃至走向历史虚无主义。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登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超越一时一事的局限,把握历史主流和趋势,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与收获而骄傲自满,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曲折与失败而迷失方向。


树立历史眼光、培养历史思维,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把这一事业放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历史演进中加以把握。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找准历史方位,确立使命任务,谋划战略蓝图,明确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认清国际大势,明辨风险挑战,把握战略机遇,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总之,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视野,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坚定不移地在历史的大逻辑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作者:焦兵(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4期 ,转自中国历史研究院。




欢迎光临 智学课程网 (http://zxkc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