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课程网
标题: 蒙古国境内突厥遗迹的调查 [打印本页]
作者: ..391797 时间: 2020-10-24 18:27
标题: 蒙古国境内突厥遗迹的调查
蒙古国境内突厥遗迹的调查
刘文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本文介绍2006年夏作者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发起和组织的“中蒙联合考古考察队”,与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Mongolian History)和蒙古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的学者合作,在乌兰巴托以西蒙古中、西部地区考察的突厥汗国至东突厥第二汗国时期的遗址、遗迹、墓地(葬)。这些遗存分布在杭爱山的腹地,从突厥、回鹘和蒙古帝国心脏的鄂尔浑河谷(Orkhun,前杭爱省Övörhangay),到塔米尔河流域(Tamir,后杭爱省Arhangay)、伊德尔河上游(Ider,扎布汗省Dzavhan),直至西杭爱的乌里雅苏台(Uliastay,扎布汗省Dzavhan)一带。因为这些遗存涉及到了突厥考古及突厥史若干问题,所以在文中也稍作讨论。
1. 阙特勤碑及遗址
碑址在鄂尔浑谷北部,河谷的东岸坡地,在额尔德尼召北40.3公里,西南距回鹘可汗城址19.26公里。其南偏东方向约1.8公里处为毗伽可汗陵址。二址之东北为和硕柴达木湖(Khoshoo Tsaidam)。湖为坡地上的一个洼地,面积不大,几干枯。此地已处在后杭爱省(Arhangay Aimag)哈沙特县(Hashaat Sum)境内。这里是一处独立的小环境,是鄂尔浑河谷东岸的一个小湾,西临低凹又宽阔的鄂尔浑河谷地,南、北、东都是低矮舒展的山岗。
地面上遗存的遗迹、遗物,包括阙特勤碑及其附近的建筑遗迹、遗物、“杀人石”(balbal)等。
(1)阙特勤碑
仍立于原址。碑为青灰色的大理石质1。它曾经倾倒过,宣统三年(1909)库伦使者三多观此碑,惜其破败,曾建碑亭护之2。原来的龟趺现移入附近的文物库房,它下面的方形石基座是三多修缮时所加。但碑目前的位置可能是被再次移动后的结果,它的正面据说原朝向东方,后来因雷击倾倒后重竖时有移位,现在的朝向是北偏东约25°。
碑基本保存完整,通高327厘米。碑额半圆形,通高103厘米,底边宽132厘米,按唐碑形制雕刻成弯曲成弧形的动物图案,通常都解释作山羊或母狼哺乳婴儿3。虽然因遭受到的侵蚀,上面的图案已经模糊,但仍可看出其构图与《哈喇巴勒哈逊碑》碑额的区别。
碑身部分呈长方体形,碑面宽132、厚45-46厘米。碑文皆阴刻,正面和两个侧面刻突厥如尼文(Turkic Runi),背面刻汉文。
汉文面的碑额底边中部是雕成圭形的榜题,阴刻楷书“故阙特勤之碑”六字。碑文正文隶书,首题“故阙特勤碑”。14行,满行约35字(下部残)。碑面左下部有一行正楷题记:
宣统三年库伦使者三多观并建亭护之
碑面上方(圭形碑题下)及左、右两侧边缘保存有缠枝花等装饰图案。在右侧“故阙特勤碑”下方,另刻有突厥文若干行,较为漫漶。(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