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课程网

标题: 从《坤舆全图》看16—18世纪关于中亚的地理认知 [打印本页]

作者: ..391797    时间: 2020-10-17 17:55
标题: 从《坤舆全图》看16—18世纪关于中亚的地理认知
从《坤舆全图》看16—18世纪关于中亚的地理认知 郭云艳 南怀仁的《坤舆全图》作为清初刊印的中文版彩色世界地图,既反映出16—17世纪中国经由来华传教士而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早期接触,也呈现出这个时期西欧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文章对坤舆全图中所绘制的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加以考察,并将之与在此前后于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关于该地区地理认知进行对比,可知中亚地区在16—18世纪经由东西方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完全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种变化反映出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关键词南怀仁 坤舆全图 中亚  地理知识作者郭云艳,1978年生,世界史博士,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邮编071002。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1674年)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构成了近代初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后西方科学知识向东方传播的重要成果,在中国地理史上的意义毋庸置疑。相对而言,后者在其中的开创性意义更突出,因此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远远高于前者。而《坤舆全图》虽较之《坤舆万国全图》晚了近百年,受关注度明显较弱,但两幅图的差异则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变迁,此前已有学者针对这些地图在中国地图史上的意义撰文论述,但其价值之高,唯有通过对地图具体细微处的对照并考量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才能了解更深。因此,本文以《坤舆全图》的中亚部分为出发点,结合中国在此前后所绘制刊印的其它世界地图,考察16—18世纪关于中亚地区地理知识的发展变化,并探究其背后的成因,以便更好地认识中亚地区在近代以来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一、《坤舆全图》所描绘的中亚地区

《坤舆全图》为八幅挂屏式拼接而成的两部分圆形图,包括表现东、西两个半球的主图以及分居上下左右的14个释文框。作为主图部分的东西半球,其圆周部分共有四圈:最外一圈装饰着回形纹,具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再内一圈标以冬夏昼夜时刻;再内一圈标注纬度,纬度分南北,标注着二十、三十度,到南北两极为九十度;最里圈是黑白条相间的圆周线。图上标注采用中文楷体,一些说明性文字加以方形外框。经度标记在赤道线上,以北京所在的顺天府为本初子午线,向东每五度标注刻度,一直转到三百六十五度回到零度。《坤舆全图》的东半球图中包含着亚洲(亚细亚)、欧洲(欧罗巴)、非洲(利末亚)以及澳大利亚(墨瓦蜡泥加)的一部分,图中,中亚地区大致位于西经295—335度、北纬25—50度之间。《坤舆全图》在绘制时参考了当时欧洲新刊行的世界地图,一般认为最重要的参考是布利乌的世界地图,为了理清全图中亚部分的一些地名,下文将通过两幅图的对照来加以辨别。


(, 下载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