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和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前夜,中国社会逐渐出现几种热潮,这就是留学热、办新 式学堂热、出版新式书刊报纸热,由于这些原因,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 个新的阶层(有些学者称为群体),这就是新型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发展 很快,数量很大,试看下列数字:留学生:1903年为1300人,1904年为 2400人,1905年为8500人,1906年13000人。国内新式学堂学生:1907年 为101.3万余人,1908年为128.4万人,1909年为162.6万余人。较之民族资 本家阶级说来,这是一支数量较大、政治上更为活跃的社会力量。和传统的封建知识分子比起来,他们有若干特点:1. 具有近代科学知识。从知识结构的主体看,不再是子曰诗云,而 是声、光、化、电和达尔文、赫胥黎的进化、天演之学。 2. 具有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从思想的主流看,不再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臣当尽忠,子当尽孝”的旧观 念,而是以卢梭为代表的“主权在民”说。 3. 他们出卖脑力,或即将出卖脑力,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主要服务 于新兴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不必依靠地产,也不必依靠科举,在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地主阶级和清政府的依附。 能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分子吗?不能。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学 堂学生、留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生产关系的网络,尚不存在对资本家 的依附关系,和资本家阶级的经济利益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即使他们中 的少数人已经受雇于新型企业,他们也是雇佣脑力劳动者,而不是资产 阶级。把知识分子统统归入资产阶级的范畴,这是“左”倾思潮影响下 的观念,我们不应继续沿袭。 能把他们看成是资本家阶级的代表或资本家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吗?也不完全合适。这是因为:他们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型知识分 子的情况也有不同: 1. 推动他们投入社会政治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救亡,从帝国主义的侵 略下挽救祖国,振兴中华,并不是资本家阶级的经济利益。当他们离乡 去国、寻求真理的时候,当他们抛妻别子、准备武装起义的时候,他们 所想到的是如何使灾难深重的祖国免于瓜分,如何使可爱的民族免于沦 为马牛。至于发展资本主义,他们中的许多人连想都没有想过。 2. 他们不少人的思想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判资本主义或反资本主 义的内容,并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和向往。例如邹容,1903年出了 本《革命军》,这是长期被人们认为是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一 本书,然而,没过几天,他就宣布,他本人对《革命军》一书已经不那 么有兴趣,现在要写《均平赋》了。所谓“均平”,正是社会主义思想在 近代中国早期传播时的同义语。又如章太炎,1903年以前向往的确实是西方资本主义,但是,走出上海西牢,到了日本之后,一看,不对了, 原来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很多问题,那贫富悬殊不论,单就议会选举过程 来说,真是千奇百怪,丑恶肮脏得很,于是,他怀疑了、愤怒了,表示 要扒开拿破仑、华盛顿的坟墓,用金锤去砸他们的头。金者,铁也,分 量是很重的。他设想了一个“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 界”的五无境界,以之作为最高理想。当然,章太炎明白,这是幻想。于是,他又大讲善恶并进,俱分进化,提倡社会倒退,认为人类愈文明 也就愈恶,倒是野蛮人善良,主张学习野蛮人,甚至学猴子,“吾辈拟猿 可也”。这一时期的章太炎显然不能视为资本家阶级的代表。当然,章太 炎的上述思想比较极端,但是,当时像章太炎一样大骂资本主义的却大 有人在。1907年东京中国革命党人中有一个社会主义讲习会,每会必讲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当然,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其实是无政 府主义,那时,在中国革命党人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无政府主义影响的 人不在少数。辛亥革命前后,有那么一个阶段,拿破仑、华盛顿不那么 吃香了,卢梭也不那么吃香了,吃香的是巴枯宁、蒲鲁东,特别是克鲁 泡特金的共产无政府主义,受到许多人的信仰。这不是偶然的。辛亥革 命发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相对尖锐、工人运动相对发展的时期。既然资本主义有那么多问题,而共产无政府主义又显得那么美好,彻底 的平等,彻底的公正,彻底地消灭了剥削和压迫,那么,一步跨进这个 天堂岂不是很好吗?所以,中国革命中超越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的 思想是由来已久的。 这里,要着重谈谈孙中山思想。还在1903年,他就表示,西方社会 贫富悬殊,不是理想世界。他也像邹容一样谈“平均”,声称社会主义乃 是一刻也不能忘记的东西。1905年5月,他在比利时访问社会党国际局 (第二国际),要求接纳他的党,同时表示:将吸收欧洲文明的精华, 使“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 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同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创立了民生主义概 念,明确表示,中国不能走欧美老路。1912年,他觉得民族、民主革命已经成功,该是他搞社会革命的时候了,于是到处骂资本家,骂资本主 义,大讲社会主义,推崇马克思。1914年5月,又致函社会党国际局,希 望得到该组织成员的帮助,“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 。对此,人们应该充分肯定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破天荒的意义和孙中山的 伟大追求,不应该根据某些凝固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挑剔。同时,应该 指出的是,孙中山懂得,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中国,资本主义并不是只 有坏作用,相反,倒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他于1918年在《实业计划》中提出,要奖励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但是,孙中山本人的兴趣和 感情都倾注在国有和公有经济上。他要最大可能地发展国有和公有经 济,同时,限制和节制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权问题上,孙中山在1912年 就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认为那只是富人的民主。十月革命后,他提 出要建立俄国式的“最新式的共和国”,后来又提出要建设一个非少数人 所得而私的真正民主的国家,还曾表示要当“工人总统”2 。显然,孙中 山的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马克思说过:“同 样,也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小店主的崇拜 人。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 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 想不能越出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 务和决定,就是小生产者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实践 中所得出的那些任务和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 面的代表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但是,孙中 山的某些思想恰恰超出了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将它 们全部、完全说成是代表了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是说不通的。相反,如果 从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角度去理解,那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了。有些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解释,本来是清楚的;按照某些教 条主义的原则去解释,可能愈说愈糊涂。孙中山并不是孤立的个人。廖仲恺、朱执信,以至胡汉民、早期的 冯自由等都有类似的思想。这是一个派别,有一群人。当然,就这一时期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来说,无政府主义或社会主义都还不占支配地 位。他们投身革命的目的也还不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救国、 振兴中华,建设一个强大的、实行共和制的“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国 家。因此,我觉得,称他们为共和知识分子比较合适。当然,也可以称他 们为平民知识分子、民主知识分子,或革命民主知识分子,意思都一样。但是,如果考虑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特征,并和近代中国其他时期其他类 型的知识分子相区别的话,我觉得称他们为共和知识分子比较恰当。 反对帝国主义,振兴中华,推翻以清朝贵族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 度,建设共和国,这是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和知识分子代表了中国民族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未尝不可,但是,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难道不代表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如果仅仅 把他们看成是资本家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不是缩小了辛亥革命的意义 和内涵?是不是不符合、至少不完全符合那个时代大批仁人志士的精神 面貌?对于那些断头沥血,慷慨捐躯的烈士们是不是有点不敬? 辛亥革命时期共和知识分子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也是中国 知识分子中前所未有的类型。他们既部分地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阶级, 又不完全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阶级的利益。这一社会力量的出现立即使 中国历史出现了新特色。
辛亥革命舞台上的活动角色与领导力量 活跃在辛亥革命舞台上的主要是四种社会力量:共和知识分子、新军、会党和立宪派士绅(立宪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资产阶级化的地 主)。如前所述,立宪派士绅是武昌起义前夜或起义高潮中参加进来的, 具有附和革命甚至投机革命的特点,虽然,他们的参加对于加速清政府 的崩溃,促进各省光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他们不是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不言而喻的。新军是武昌起义的发动者,也是若干省份光复的 主要力量,但是新军的作用主要在后期,而且,参加起义的新军实际上 是穿上军装的共和知识分子。他们进过新式学堂。其军官中的不少人还 留过洋。这是新军和“旧军”巡防营不同的地方。至于会党,他们没有 自己的政治纲领,并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能起领导作用。因 此,在辛亥革命时期,起领导作用的力量只能是共和知识分子。辛亥革 命之所以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多次反复出现 的改朝换代,其原因,就在于出现了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共和知识分子,就在于共和知识分子发挥了领导作用。 共和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他们是革命纲领的制订者和革命思想的孕育者、传播者。 2. 他们是各革命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 他们是多次反帝爱国运动的发起者。4. 他们是历次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5. 他们是南京临时政府的领导主体。 有了这几条,够不够呢?我看够了。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 说:辛亥革命是共和知识分子(或曰革命民主知识分子)领导的。 共和知识分子本身不是资产阶级(也不是所谓“广义的资产阶 级”),其产生的主要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西方 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附带说一句,西方民主主义文化并不全是资产阶 级文化,提倡“主权在民”的卢梭通常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民族资本家阶级的产生没有必然 的直接的联系。设想一下,如果辛亥革命前夜,中国的近代企业只有 一二百家,几十家、一两家,甚至一家都没有,那么,辛亥革命还会不 会发生呢?我以为,只要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不变,只 要中国产生了一批共和知识分子,那么,类似辛亥革命的革命总要发 生。相反,如果中国不出现一大批共和知识分子,那么,即使民族资本 主义更发达,资本家阶级的阵容更强大,类似辛亥革命的革命也不会发 生。倒是为资本家阶级所支持的立宪运动会成功。我们不能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理解得过于机械,过于简单和直接。不客气地说,那样一种理 解,是庸俗社会学,好像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其实不是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反对过的。 有些现象,按照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是无法解释的。例如,洪仁玕的 《资政新篇》无疑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当时中国的资 本主义和资本家阶级在哪里呢?很显然,《资政新篇》是“舶来品”,是 洪仁玕根据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构想的。思想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同样,知识分子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当然,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有限的,知识分子的弱点也是明显的。思想 必须和一定的物质力量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知识分子也必须和其他社 会力量相结合,才能对社会变革发生强大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知 识分子得不到中国民族资本家阶级的有力支持,找不到和中国社会人数最 多、革命潜力最为深厚的农民相结合的道路,又没有像后来的共产知识分 子一样有一个较好的国际靠山(共产国际和苏联),其失败有其历史的必然 性。我们的史学家们好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来论证辛亥革命的局 限性,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局限性是如何制约、传递到那一时期的革 命家身上,如何制约、影响着革命纲领、革命政策的制订与革命的实际进 程,却很少有人作过具体而认真的分析。这种以政治分析代替历史论证的 学风是不可取的。我觉得,如果不仅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局限, 而且也从那个时期共和知识分子的特点、局限来说明辛亥革命的特点、局 限,包括其失败的原因,也许更接近于真理。 把辛亥革命说成是共和知识分子领导的是不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 呢,并不。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列宁是如何分析俄国革命的。在《纪念 赫尔岑》一文中,列宁说过:“我们纪念赫尔岑时,清楚地看到先后在 俄国革命中活动的三代人物,三个阶级。起初是贵族和地主,十二月党 人和赫尔岑。”“响应、扩大和加强了这种革命鼓动的,是平民知识分 子革命家,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民意党’的英雄。”然后才是无产阶 级 。可见,中间有一段是由“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领导的。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积极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希望在保存 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政权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其代表卡维林称:“从上 而下地废除农奴制度,就可以使俄国在500年内保持平静。”相反,平民 知识分子是主张推翻沙皇制度的,因此,尽管有时列宁把平民知识分子 称为“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1 ,但是,他仍然将他们和 俄国资产阶级区分开来。毛泽东在分析五四运动时也说:“五四运动, 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 运动。”毛泽东这里并没有讲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也没有讲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而是从参加运动的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角度作了分 析。那么,对于辛亥革命为什么不可以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作分析呢?毛 泽东还说过:“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但是,从他 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 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的范畴。” 这里, 先不论毛泽东的阶级划分标准是否和列宁相一致。列宁说过:“区别各阶 级的基本标志,是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 料的关系。”也先不论小资产阶级是一个被用得过于宽泛、失去了科学 性的概念,我只想说的是,如果毛泽东所说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 生多数“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的范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也应该得 出,是小资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了辛亥革命。我们还可以从日本史的角度进行一点分析。如所周知,明治维新是 一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从那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道路。然而,明治维新是谁领导的呢?下级武士。下级武士是贵族,而 不是资本家阶级。可见,资产阶级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不一定 是资产阶级。俄国历史也有类似的情况。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即所谓1861年改革,它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作者简介:杨天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