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课程网

标题: 核心素养 | 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中历史一轮备考复习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夜飞渡    时间: 2020-10-2 15:28
标题: 核心素养 | 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中历史一轮备考复习
本文原载于《中学历史教学》,作者陈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历史课程要求,是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要求的全面补充和升级发展。它是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8月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其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成为引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和考察评价的基础。
本文借助广州市两节同课异构研讨课",从课堂观察教学实践的角度,重点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方法一“ 史料实证”在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中的运用和实践。

      一、紧扣“轮”特点,强化史料备考意识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核心方法,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史料证据意识包括“知道证据在历史论证中的价值;运用思辨方式,判断史料得以作为证据的适当性;懂得根据主题,自行进行史料的搜集工作。”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与研究遵循以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基本原则,面史料实证能力和方法的形成依托于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备考“一轮”复习的课堂上通过对史料的探究、论证、分析捕捉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和提升历史理解,是追求历史本真的教学,既凸显历史教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高考历史考察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并强化史料实证的备考意识。
作为面向高考的“-轮”历史复习课,王丙申老师和康颖老师都十分鲜明地确立了史料教学的目标。从各个层面部分展示了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的主要史料,在“一轮”复习中创设历史情境,达到了良好的课题预设。
康颖老师在其课堂上,先后引用了齐鹏飞的《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外交( 1949-200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其和国宪法》沈志华 主编的(中苏关系史纲》.裴坚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袁明等编的《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周瑞华的《“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反思》等,认识和分析新中国的外交内容和特点。
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的实证课堂需要注重史料的精选及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和运用。史料的形式千差万别,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之别。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山于高考历史“-轮”复习课堂容量和复习时长的限制,所用史料务必保证精挑细选。同时,两类史料相互配合,体现复习课堂所要达到的历史知识落实和思维训练的要求。


      王丙申老师的史料选择从“第一手史料”政治文件,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到“第二手史料”——专家著作,如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思思怨想》,都瑞庭《有关新中国外交的几个问题》等,从多个层次品现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复杂性,史料丰富,角度多元。既有一手史料,也有二手史料,相互之间形成逻辑互证关系。

      二、结合“一轮”要求,建构史料实证思维

史料实证强调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解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然面史料辨析更需要借助史料想维的形威和提升。
笔者认为,史料思维是历史学科史料实证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借助历史学术性语言对历史事件所涉及证据材料的概括和问接分析的过程史料思维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思维在史料对比分析和解释上的思维要求。
因此,史料日标的确定和史料教学课堂的构建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此过程中,培养史料想维是提升史料实证能力的必由之路,史料思影是史料实证的关键所在,再好的史料,离开了学生的理性思考便成了一堆故纸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思考,形成史料思繪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统的。
结合两节课堂上史科的使用情况.笔者认为“一轮”的史料实证思维的建构务必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典型性。课堂实证史料选取要紧扣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不同于新课的常规教学,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需要搜果典型的史料,尽可能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教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相应的史料,配合所设计的针对性问题,层进式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科概念、价值判断,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第二,适度性。史海如洋,在课堂史料教学过程中,不加限制地使用史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甚至可能使实正课堂偏离教学重点,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选择。
第三,梯度性。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处于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生离高考历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课堂史料教学过程中,蓄要注重文字性,可读性、直现性逻辑性的综合考虑。逐步向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过渡,不断扩展思考的维度张力。
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基本都体现了以上诸原则。使得课堂情聚设置下的史料思维围烧问题渐进展开,设置问题个个突破,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防史思维在课堂史料的实证认识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丙申老师的课索将实证与史料思维进行了高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史料思维对实证课堂的引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能领》对于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再联系苏联因素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向题层层推进,史料逐步展开充分展现外交方针的确立。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课堂的“史料实证”的思维形成过程既是“一轮”历史复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观。

      三强化“一轮”训练,提升史料针对练习

在“史料实证”训练中,一些高中教师将历史的史料教学等同于史料试题的训练,将史料实证的思维建构等同于学生掌据史料的阅读理解。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笔者认为高中“史料实证”的调练应包含两个方面,其是历史教师针对学生的专业性史料训练,其二是学生对于史料试题理解的把握和解题能力的提开。两者密切相关,但又侧重不同,本文重点分析前者,后者将另文阐释。
教师需要在“一轮”复习授课中通过“史料实证”的分析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史实,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史料实证”训练。“一轮”复习中“更料实证”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分所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并在辨别不同史料的基础上利用史料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和分析。“更料实证”训练与史料试题练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注重构建学生历史史料实证思维的形成和提升,后者则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一思维的训练,单纯史料试题的练习也会阻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因此,需要在“一轮”复习课的基础上,精选一定数量的史料试题。 -方面是对复习课相关史实和认知的再次强化,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对相关历史思维进行拓展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从两位老师课堂教学实践观察,他们都注重了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引导,但是在精选史料实证的试题上也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笔者认为,“一轮”复习的课堂由教师讲解的专 业性历史思维训练试题不宜过多,一般可控制在1-2题。在此可精选一题,如下:

基辛格回忆说:“阿尔巴尼亚提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双重代表权和把安理会席位给北i京的提案,却根本没有表决。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基辛格认为中国外交取得进展( )
A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B.关键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取决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D.受益于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教师通过分析此题,一方面巩固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另一方面,对基辛格的表述可以让学生看到选项和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从美国人的视角分析中美关系改善所带来中国外交发展。只有把握住这样的思维关系,才可以正前进行判断和选择,这就是课堂历史思维训练的意义所在。
其次,结合“史料实证”试题的课堂分析和讲解,及时消化并吸收教师历史思维的引导,还需要配合2道左右的试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趁热打铁”,运用类以的历史思维进行训练。从面,形成“讲、评、练”三位一体的“一轮”史料实证思维的训练模式。学生的训练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史料文字层面的意思理解,二是史料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相应知识点的运用。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后,再抽选学生当堂讲解和分析.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让学生在讲解和点评的过程中发现和改正问题。
从高考历史的复习备考来讲,历史的“-轮”复习更加重视史料实证意识的提升,是学生历史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需要借鉴两节教研课的做法,深入到史料实证的运用和史料实证的课堂,多角度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方法的能力,切实改进和提高“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梁启超曾经说过,“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在对史料的研读、甄别和解构的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得以渗透.培养和提升。通过史料实证这个重要载体,潜移默化中历史核心素养将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而起到学史求真、以史育人的作用。






欢迎光临 智学课程网 (http://zxkc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