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课程网

标题: 《中国通史》第12集 春秋争霸 [打印本页]

作者: fighter    时间: 2021-6-18 20:15
标题: 《中国通史》第12集 春秋争霸

解说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往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这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中国历史由西周进入东周,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心中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周室东迁后,东周士大夫行役路过宗周故都,看到原来宏大的宗庙宫室变成一片农田,心中伤感,恍如隔世,此时的周王室已衰落到极点,统治范围急剧缩小,周王室空留天下共主的虚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随即而来。剧《史记》记载,大体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为止,历时二百九十四年,史称春秋。
  秋日的王城公园早已没有了牡丹盛开时节的人潮涌动,落叶飘零而下,落在数千年前巍峨王城的土地上,二千六百多年前,这里是东周的王城。但王城之外,正是狼烟四起,周天子早已经没有力量与权威,居高临下地控制诸侯了,春秋初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它们你争我夺,混战不断 。
  疾步走来的是齐国未来的国君齐桓公—齐公子小白,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然而,在他还未即位之前,这位公子小白的处境却异常艰难。公子小白的兄长齐襄公在位时滥杀无辜,他的弟弟们也不得不外出避难,齐襄公最终被杀,齐国无君,人们引颈企盼着名正言顺的新国君。有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位合适的人选,他们都是齐襄公的弟弟,一位是避难于鲁的公子纠,另一位就是公子小白,正避难于莒。
  这是一条从日照到淄博的山路,也是当年公子小白人莒国到齐国的必经之路,二千六百多年前,对于齐国来说,这是一条关系国运的道路,路的另一头,齐国的国都君位空虚,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个人谁先能回到齐国,谁就能占领先机,成为新的国君。显然,公子纠是具备明显的优势,为了让公子纠顺利继承君位,鲁国还派出辅助公子纠的管仲带兵截杀公子小白。
  在即墨附近公子小白一行人匆匆赶来,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管仲张弓搭箭,朝公子小白就是一箭,小白中箭大喊一声,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派人回鲁国报捷。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那下箭,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上的带钩,公子小白大难不死,射过一劫,死里逃生的公子小白依然日夜兼程,最终公子小白早一步赶回齐国。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齐桓公给鲁人送书说,子纠是兄弟,我不忍心亲手杀他,请鲁国国君杀了他吧。管仲是我的仇人,我只有亲手把他剁成肉酱才能甘心,成为一箭之仇因此而来。在齐桓公的强迫下,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并将管仲囚禁起来押送到齐国,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和齐桓公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在被押往齐国后必然会遭受严厉的报复,甚至死无葬身之地。齐桓公宏图大略,迫切地想要改变齐国的乱摊子,齐桓公放下了一箭之仇的恩怨,不仅没有杀害管仲,反而拜其为相,一个英文贤臣,共图春秋霸业的千古美谈由此诞生。
  这里是位于山东淄博市管仲纪念馆,一匡天下的匾额高悬正门,春秋诸侯舍我其谁的气势力透纸背。
  王砚平: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是管仲之力也,可见管仲在里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被齐桓公委以重任的管仲开始对齐国进行全面的改革,规划政事,集权中央,奖励家商,充实国富,休整武备,强化军事,齐国气象由此一新。
  邵蓓:我觉得管仲的重要就体现在,他是齐国争霸策略的一个制定者,一个内政主要是说让士、农、工、商四民各安其处,各司其职,这样的世代相承,不容易发生这个混乱;第二个他就是叫寄军令于内政,平时可以耕作,从事自己的事情,到了战争的时候就集结起来,相当于富国强兵,安定内政。
  在周天子王权孱弱不堪的时候,齐国国力却迅速增强,齐桓公的雄心壮志也随着国力的强盛而渐渐显现出来,他在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一个让他成为天下共主的时机。这是一段修建于战国未期的燕长城 ,这也是燕国修筑的最早的用于抵御山戎的长城,在此这前,北方山戎可以长驱直入,向南侵犯,戎狄世居西北,多为游牧。在周王室以及中原诸侯的眼里,一直属于落后的边远部落。事实上,平王东迁也是迫于戎狄进犯,昔日王土尽成瓦砾,而中原诸国更是遭受戎狄铁骑践踏,戎狄之患已经愈演愈烈。
  公元前663年,在北方山戎部落的强大攻势下,燕国根本无法抵抗,在面临着被灭国的危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财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在当时中原诸国困扰于戎狄之祸的形势下,齐桓公祭起了攘夷的大旗,同时修礼于诸侯,礼敬周王室,走上了经由尊王攘夷,实现霸主地位的道路。
  陈相灵:周王室它是由盛转衰 ,它对整个的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了,那么就形成一个权力的真空的现象,齐桓公当时就提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理念,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于周王室的这种政治影响力作为我齐国,那我肯定要去帮助它,这样就是在整个的诸侯国当中我也树立了一种威信。
  齐桓公亲自率军北上救燕国,齐军风驰电掣,将山戎击溃,燕国不仅避免了亡国之辱,而且还由此增加了方圆五百里的国土面积。国家恢复安定的燕国君燕庄公对于齐国的援助感激不尽,亲自送齐桓公回师,不知不觉进入了齐境,按照周礼,诸侯之间相送,不能越过国境,越境相送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的礼仪,这个时候齐桓公大度地说,除了天子之外,诸侯相送不出国境,我不可以无礼于燕国,竟然将燕国庄公所至五十里的齐国国土全部割给了燕国,而且再三嘱咐燕庄公要尊崇礼制,匡扶周室,前有出兵相救,后有分沟礼燕,各国诸侯听说齐桓公大德,都心悦诚服。
  就在一系列的国际事件中,齐桓公的威望越来越高,而他还将担负更大的责任,面对更大的挑战。在戎狄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正形成于中原的南方,它就是楚国,当齐国崛起时,楚国已灭了息、邓等国,他们无形中与北方戎狄相呼应,形成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原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救援,在讨伐戎狄不断取得胜绩之时,齐桓公终于下决心迎对南方的楚国大军。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等诸侯联军出征,声势浩大地在楚国北部门户陉山扎营,大军压境下,一向无所畏惧的楚国感到了压力,派出使节与齐国谈判。楚国使者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现在你们带着军队讨伐楚国,这是什么道理,齐国国相管仲这样对楚国使者说,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精神,我为此而来问罪,管仲批驳楚国不尊礼制,不尊大宗,没有尽到自己的职守,而齐国有天子的授权,可以代天子惩罚违背礼制的诸侯。周礼是周王朝等级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周王室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之间关系,加强统治的工具。
  陈相灵:作为服事制度的话,它实际上就是说这些制度是跟周王室的整个一套政治体制都息息相关的,你比方说,你的这些诸侯国,你的一些重要的人官职的任命,你要得到我这个周王室的批准,同时呢,特别在军事上,你要承担很多的义务,你要守边关,同时我要进行外出打仗了,我对你这个军队可以随便征召,同样在经济上, 我们说要缴纳一定的赋税,当然这个进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当时无论是楚国也好,还是其他小国也好,你都要承担这些义务。
  在齐国的重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义之下,最终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楚国低头认错,并按照周礼向周王室进贡了祭祀所用的茅草,双方定立了召陵之盟,这次盟约有效地遏制了楚国觊觎([jì yú)中原的野心,在稳定诸侯的同时,齐桓公还致力于匡扶王室,当是周惠王因为宠爱少子带,有废太子之意,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奉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至此齐桓公取得了周王室和诸侯两方面的认可,他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霸主。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民权县黄河古道帝的一座寺庙,它叫葵丘寺,公元前651年,齐国与鲁、宋、卫、郑、许、曹诸国在葵丘举行会盟,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超过四个诸侯国参加的诸侯会盟,周襄王也派人参加,这表明周王室已经公开承认了齐桓公成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由此,春秋霸主政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葵丘会盟定立了盟约,维护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力求确保各级宗法层次和整个宗法体系的稳定,重申了西周时期就一再强调的尊贤重德的政治思想,要求中原诸国之间相互扶持。
  陈相灵:葵丘会盟,它是一个标志,标志着齐桓公整个的霸业它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么这个高峰它是有成果的,就是制定了一些游戏规则,那么这个游戏规则主要就是要解决对内,我们要消除内乱,同时要维护周天子,就是周王室给我们保留下来的正常秩序,所以说葵丘这个会盟制定的这些规则对于一个时期短暂的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它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齐桓公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召集会盟是为九合诸侯,又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坚决维护宗法,是为一匡天下。然而,齐桓公终究没有兼并天下的实力,他也必须继续以尊王为号召,严格恪守礼仪,葵丘会盟时,周襄王派太宰姬孔给齐桓公送来了王室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同时带话给齐桓公说:“伯舅年纪大了,又有大功,就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吧。”齐桓公回复说:“天威不可违背,若不下拜,只恐怕是对天子不敬,有失臣礼,而使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拜。”说完齐桓公按照礼仪下阶跪拜,又登阶接受了祭肉。尽管依然需要向周王室下拜,但齐桓公已经坐实了春秋第一霸主的位置,靠着丰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军队,齐桓公灭掉兼并了谭、遂等数十个诸侯,国境急剧扩大,成为东方最富裕、最强大的诸侯国。
  这里是位于山东淄博的桓公台遗址,据说,这里曾经是齐桓公宴会诸侯,聚招群臣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称这里是齐桓公的拜将台。数几千的过往,这里已是一片良田,耕种于斯的人们在齐桓公昔日挥斥方遒的土地上收获着丰收的喜悦。然而,一代霸主最后的结局却十分凄凉,管仲死后,齐桓公宠爱佞臣,以致于当他病重无法理政的时候,几位佞臣肆意妄为,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也为君位相互争斗,宫中空虚,一代霸业就此凋零。齐桓公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主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齐桓公的身后,由他兴起的霸主政治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流,霸主纷争依然依次上演。
  陈相灵:应该说霸主政治替代了周王室这种正统的政治,它已经是不断地向前发展,那么其他的诸侯国之所以争霸就是争夺的是这个统治权,号召权,大家都是想方设法富国强兵。
春秋时期,出自不同国家的诸侯先后成为了霸主,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五位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是有名的吴王差矛,这是锋利的越王勾践剑,他们分别是吴、越两国国王的兵器。春秋后期,位于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越先后兴起,他们也将兵锋直指中原,加入争霸的行列,但当时的事实是,无论是吴王夫差,还是越王勾践,都没能再组织起齐桓公那样,大规模的诸侯盟会,也没有广为诸侯所接受和认可,而齐桓公之后的争霸主要是在晋楚两国之间展开的。
  这是一幅在山西博物院里收藏的油画背景图,国中描写的场景是晋国当年打败楚国,从而奠定霸业的城濮之战的场景,有意思的是,在湖北博物院,也有一幅从色彩到人物形象都和山西博物院中的那幅油画高度一致的背景图,唯一不同的是,这幅图记录的场景,是楚国大败晋国的邲之战。当年晋楚争霸,似乎跨越数千年的时空,依然在如今的晋楚两地,有趣的隔空对峙。晋楚争霸当中,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晋国的国君晋文公,这是一幅李糖的《晋文公复国图》,绘于北宋未年,现在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晋文公复国图》全图分为六段,采用连环绘图的形式,详尽地捞了晋文公重耳被他的父亲放逐在外十九年,所发生的十几个故事 ,当年,重耳出奔时,狐偃、介子推等随行,到宋国,宋襄公赠以马二十乘,到郑国,郑文公不礼,到齐国,齐国国君将女儿嫁给了重耳,重耳一度享富贵,不再考量回归晋国,而齐国公主和随行大臣设计将重耳灌醉,偷偷送出齐国,此后重耳又到楚国,楚国大臣子玉欲杀之,而楚成王敬其为上宾。
  邵蓓:他(重耳)当时可能也没想过要回晋国做国君,但是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儿,晋怀公非常怕他回国,怕他把自己的这个位置给抢了,但是形势的逼迫,包括身边的人的鼓励,包括晋怀公的逼迫等等,他最后坚定了自己要回到晋国,做国君的这个想法。
  关于晋文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基广,特别是在现在的山西,很多地方还形成了独有的风俗,每年的五六月份,北方也进入了时断时续的雨季,在寒食节快要来临的时候,山西的介休地区的老百姓就早早开始忙活了,村里的老人们将面揉好后捏成燕子的形状,这种用面食制作的燕子叫子推燕,也叫清明燕,在山西介休的方言里“燕”的发音同“念”,当年在晋太子重耳逃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熬汤,而有了像介子推这样中心耿耿,生死相随的肱骨之臣才成就了晋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晋国霸业。如今,人们在做子推燕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剪刀剪出一些花纹,一方面剪出的花纹会让子推燕更加好看,另一方面这也寓意着一代霸主晋文公和他的大臣们始终保持着忧患意识,富庶之后不忘刀锋之难。而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德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全国不许生火,只准吃一些早已准备好的类似子推燕这样的点心和一些瓜果,子推燕蒸熟出笼后,还要点上寓意祥和的花红,待到面食冷却后,人们会把子推燕用柳枝串起来挂在门楣,为当年的晋国高风亮节的贤臣寄去思念,也为家人祈求福瑞平安。
  晋文公重耳有着与齐桓公相似的经历,既有在外流亡的艰难,又有肱骨之臣的辅佐,尝遍了人间之苦,但也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超常的能力,而这正是像介子推那样的臣子死命追随晋文公的原因 。在六十二岁的时候,重耳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返回晋国,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的时代终于开启,在晋文公即位之后,他很快抓住了机会,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由此迅速强盛,而晋文公同样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使晋国迅速成为新的霸主。
  陈相灵:那么到了晋文公称霸的时候,最大的不一样,就是靠自己的实力了,在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还可以借用周天子这种旗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这种借力就越来越不现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就要靠实力了,国与国之间你要靠周礼去约束对方已经没人去听了,它完全就是靠拳头说话这样一个时代了。
  成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内讧,王叔带联合狄人伐周,此时齐桓公已经死去,中原已没有霸主。刚刚即位的晋文公雄心勃勃,采取大臣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建议,亲率大军护送周襄王回到王城,并协助周襄王杀掉了王叔带,彻底解决了周襄王多年来的后顾之忧 ,这一尊王行为,使晋文公名闻天下,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开始投靠晋国。
  这是山西省侯马市中心的一组雕像,晋文公手指苍穹,气度恢弘。尊王的同时,晋文公继续奉行攘夷之策,当时南方的楚国仍是中原的最大祸患,公元前633年,强大的楚国军团向宋国发动了猛烈地进攻,宋国危急,赶紧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整顿战备后,于公元前632年率大军迎战楚军,双方在城濮展开激战,在晋楚开战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侥幸登上君位,日后如两国开战,将为楚军退避三舍,也就是九十里。
  吉琨璋:晋国退避三舍,可以退出一个有利于晋国作战的地形,同时在那儿设下埋伏,那么在城濮一战,楚国是大败,由于这一大败,晋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也奠定了晋国以后一百五十年的霸业。
  城濮之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召集了有八国诸侯参加的践土之盟,定下了同心协助王室,互不侵害的盟约,这次会盟,周襄王亲自到会,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和之前举行的葵丘会盟相比,这次盟会的仪式正式而明确,更加旗帜详明地表明了王室对霸主的认可,和齐桓公相对温和地称霸不同的是,晋文公称霸就在于城濮一战,这也意味着春秋初期,诸侯尊王的政治手段越来越成为一种表面上的形式,靠实力说话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旋律,王室制定的周礼马上就会被各诸侯国践踏于纷乱的战争中。这是珍藏在山西博物院的一套列鼎,吉琨璋是山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晋国历史是他一直研究的内容 。
  吉琨璋:这一套鼎呢,它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列鼎,那这是五鼎,说明当时在晋国的爵位,晋国的国君所使用的级别只能是五鼎。
  当年晋国的国君使用的是五鼎,但数百年后,还是在晋国的疆土上,曾经被严格遵循的礼制已经遭到公然地僭越,和晋文侯五鼎同处一个展厅还有一组形体相对较大的七尊青铜鼎 ,而这组鼎的拥有者竟然是晋国的一位国卿。
  邵蓓 中国社笠院历史所 副研究员:你要从春秋来看,春秋的用皿制度,在整体上都比西周要高了一个规格,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从时间的纵向来看,春秋是整体僭越的西周。  
  在僭越周礼的同时,霸主们开始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新的游戏规则脱胎于周礼,但规则调整的已经不是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而是霸主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晋国成为霸主后,诸侯和霸主之间权利和义务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礼仪化,在晋国霸业兴盛的一百多年间,见于记载的晋国主持的大的盟会有38次。在《春秋经》的记载中,鲁国的国君去洛阳见周王只有一次,还未行朝之礼,而去晋国朝见多达21次,晋国为诸侯制定了一系列朝聘,纳贡制度,各国要跟随晋国出兵讨伐不听话的诸侯,诸侯国之间的纠纷由晋国斡旋解决,晋国显然比齐国更进一步,在晋国称霸期间,霸主最终取代周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了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陈相灵:我们说华夏观念跟四夷相比较,它是比较先进的,它是以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等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的,那么 这种理念对不同的部族来说,大家有了统一的中心,最后真正才变成了一家人,所以说这对我们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思想导向作用。
  随着争霸的展开,有实力的大诸侯国忙于开辟自己的领土,增强国力,中原文化得以向四夷播散,而南方的楚国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诸侯国。这是一种叫做铜草花的植物,有铜草花的地方就有铜矿。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这种规律,这里是湖北大冶的铜绿山,九月铜绿山上的铜草花还是绿油油的一片,两个月后山已经从绿色变成了紫色。这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为楚国最大的铜矿开采地,大冶之名也因此而得,铜草花盛开的铜绿山上,有一座楚国当年的采矿遗址。
  陈树祥:这是目前世界,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能够见到的一片古采矿遗址,在古代,如果有了铜,他就有了实力,我们看到这个时候的兵器全部都是用铜做的,说它是蛮夷,它不蛮,从春秋到战国,它的冶炼,铸造青铜水平已经达到了顶峰,在西川发现的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里面它就能够用失蜡法。
  当年的铜矿就像今天的石油一样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谁拥有了矿藏以及制铜的先进工艺,那就意味着谁会成为有实力的大国。
  在湖北博物院,制作精美的楚国青铜器随处可见,当时最先进的失蜡制铜法已在楚国广泛应用,这些都印证了楚国的强大国力,不仅如此青铜器文化的成熟还标志着一向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的楚国,其实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万全文:我们现在讨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早期阶段都说是一元的,就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这个是唯一的,现在我们说是二元耦合,那么实际上华夏文化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构成,比如说我们礼器的组合关系,我们都说是鼎簋,它所反映的礼制是一致的,我们说礼器就是礼制的物化,一种物化形态,它(楚国)还是按照西周的礼制,那么它还是一直在实施,还是在贯彻落实。
  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随着华夏文化进入荆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让年轻的国君楚庄王跃跃欲试。楚庄王即为时还很年轻,当是他的王国还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庄王当政三年,不理政务,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这样荒诞了三年之后,忍无可忍的齐国大臣上书进谏,他们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南方有一种鸟,它落在土岗上,三年不展翅,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明显察觉出举国上下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于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让世人铭记至今的话,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来历,此后,楚庄王开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楚国由此成为中原之外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势日盛的楚国随后开始觊觎中原,但和此前的齐桓公、晋文公不同,楚庄王却没有多少尊王的思想,相反,他想彻底摧毁周王室的权威 。
  邵蓓 :然后他正好是他伐陆浑之戎,当时是在河南伊川附近,到了那以后,然后因为那里离洛阳,离东周洛阳很近了,他就顺便往北进军,到了东周王畿,然后就问周鼎的大上轻重这个事情,当时周王就派王孙满去见楚庄王,然后就说这个,周德虽衰,但是天命未改,鼎之轻重,不可问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周虽然衰落了,但是这个天命还在啊,你不能随便问,而且呢这个是在德不在鼎,并不是说问鼎的轻重大小,看你有没有这个德,听了这个话以后,楚庄王就回去了。
  九年后,楚国与晋国展开决定霸权的邲之战,邲之战,晋军大败,其霸主地位遭到致使的打击。公元前589年,楚国与鲁、秦、宋、卫、郑、齐、曹等中原诸侯在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这次会盟确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来,一直被视为蛮夷的楚国终于成为中原诸侯承认的霸主,楚国建立霸政的过程中彰显了他们由蛮夷走向华夏的过程。
  晋国并不甘心失去霸主的地位,经过多年的整休,公元前575年,晋国向楚国挑战,两国为争夺霸权再次展开大战,双方主力在鄢陵一较高低,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被称为鄢陵之战。经过鄢陵之战,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但楚国并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国力仍然强大,始终对晋国虎视眈眈。鄢陵之战后三十年(公元前546),在宋国大臣向戌的邀请下,晋、楚、卫、曹等14个诸侯国的代表一起在睢阳会商,这次会议被称为弭兵之会,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
  这是在2002年被发掘的周王室墓葬遗址,这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周天子乘舆,印证了古文献当中天子驾六马的记述。然而,和黄土已经成为一个颜色的六匹骏马的骸骨,却铭刻着周王室最后的,所剩无几的权威和尊严。
  随着东周天子的权威的丧失,在彬彬有礼的礼仪社会表象下,西周的礼仪制度正逐渐被抛弃,取代周天子实际地位的霸主们,赖以维系权势的是他们强大的国力,他们和诸侯之间,只有盟主和从属的关系,而没有君臣关系。春秋霸主政治本身就是对西周宗法制的颠覆,社会的变动汹涌而至,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侯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战国时代即将到来,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将更加惨烈,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望重新统一,中国将由此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统一的历史进程。







欢迎光临 智学课程网 (http://zxkc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